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骶前囊肿误诊肛瘘,女子经历14次手术

在中山六院经骶尾手术切除治愈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1月14日版次:12

  任东林(右三)教授团队介绍骶前肿瘤的诊治经验。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简文杨 李饶尧

  39岁的阿萍(化名)因骶尾部反复肿痛、化脓,先后接受了14次“肛瘘”手术。直到两个月前,她辗转来到广州求医,才发现多年的顽疾并非肛瘘,而是临床罕见的骶前囊肿。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的专家为其进行经骶尾入路手术,完整切除了骶尾部占位的畸胎瘤,并行皮瓣修复。术后阿萍肛门外观良好,能够正常通便,目前已顺利出院。
  据该院肛肠外科主任任东林教授介绍,骶前肿瘤位置深在,极易误诊漏诊,临床不少患者都曾经遭遇多次手术但未能根治,病情反复,且存在极大的恶变风险。针对该类病患,中山六院已积累了160余例成功手术,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骶尾肿痛流脓反复手术
  日前,在中山六院,肛肠外科胡邦、张迪医师介绍了阿萍坎坷的就医经历。
  阿萍来自四川,出生时骶尾部有一个绿豆大小的水疱样包块,在出生3个月时接受了第一次手术,出生10月时骶尾部再度出现包块,越长越大,再次手术,但病情还是反复。12岁时因骶尾部巨大包块伴有剧痛,在当地医院做了2次手术,引出大量脓液,切除骶尾部包块30余斤,此后术口一直未愈合,骶尾部反复流脓。
  在2002年-2018年(22岁-38岁)期间,阿萍因骶尾部反复肿痛,伴流脓水分泌物,辗转多地就医,被诊断为“肛瘘”“骨结核”“骨髓炎”等,前后又接受了10次手术。多次手术给阿萍臀部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伤疤,瘢痕纠结,色素沉着,明显变形。饶是如此,骶尾部流脓仍未好转,身心俱疲。
  经人介绍,阿萍于2019年11月来到中山六院肛肠外科求医。经过详细检查,结合以往的经验,任东林教授初步判断为先天性骶前囊肿。
  据了解,骶前囊肿(肛周或直肠后间隙肿瘤)临床罕见,发病率在0.0025%-0.015%之间,多是女性患病,一个外科医生在职业生涯可能只遇见过一例。肿瘤位于骶骨前、直肠后的深在位置,开始不一定有症状。患者多因骶尾包块、疼痛,坠胀、局部压迫症状就医,也有女性患者是在婚检、难产时发现。
  当骶前囊肿发生感染时,可出现红肿、流脓,排便困难。因症状与肛瘘相似,很多患者反复接受手术引流、排脓,但症状持续存在。根据中山六院对此类病人的观察,误诊漏诊普遍存在,90%以上经历多次手术,误诊病人平均手术达2.3次。
经骶手术切除畸胎瘤
  任东林教授介绍,骶前囊肿的发生与生长发育障碍有关,为常染色体显性基因突变,50%的病例有家族史。典型症状包括直肠后肿瘤、直肠肛门畸形、骶骨发育畸形“三联征”,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临床许多病人被误诊为“肛瘘”,阿萍也因此经历了30多年的漫长手术史,对人生影响巨大。
  分析阿萍的情况,盆底局部解剖关系本就复杂,经历14次手术更是失去正常组织间隙,解剖关系紊乱,加之肿物巨大,紧挨直肠,边界不清,手术很困难,最坏的结果可能不得不进行直肠肛门联合切除。
  为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创伤,任东林教授决定采用经骶尾入路的手术方式,术中探查确认肿物位置和范围后,做好直肠周围神经保护,小心地剥离2块骨性肿物后经直肠取出。对于术后的巨大缺损,采用对侧臀部转移皮瓣填充,并进行1期修复,对部分功能进行重建,尽量恢复精细解剖。
  病理显示,手术切除骶前肿物分别为13×12×10cm、2×1×1cm,可见被覆鳞状上皮、黏液柱状上皮,有浆液性腺体、黏液性腺体和软骨组织,考虑为成熟型囊性畸胎瘤,未见恶变组织。
  任东林教授表示,骶前囊肿有近50种病理类型,常见的有发育性囊肿、畸胎瘤、脊索瘤。当反复感染引流超过10年,癌变风险很高。他就曾接诊过一名50多岁的患者,骶前肿瘤恶变严重发臭,已经失去手术机会。
  所幸,阿萍经手术后彻底切除了肿瘤,术后恢复正常控便能力,顺利出院。
“肛瘘”反复不愈查MR
  骶前囊肿误诊漏诊率如此之高,如何科学求医?任东林教授介绍,中山六院近10年来集中收治了一批骶前囊肿患者,目前成功手术160多例,经检索为世界医疗机构的最大病例数。其中不乏有就读幼儿园的女童、妙龄少女,均深受骶尾部肿物、流脓,控便障碍等困扰,多处求医未能得到解决,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肛瘘’多次手术不愈,患者应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也提醒基层医生引起关注。”任东林教授说,根据经验总结,骶前囊肿的病人有一定的特点,肛门后可见漏斗型的凹陷、开口,MR也可以帮助鉴别诊断,典型影像表现为“尾骨缺如、融合;骶骨曲率变小;可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囊肿”等。
  对于该类病人,80%可以经骶尾入路手术,对比经肚脐开腹手术创伤小,并能提高保肛的机会。手术除了要保障完整切除肿瘤,还要同时关注到患者功能的问题,尽量1期修复,避免再次开刀。包括对术中缺损的处理,对穿孔后反复感染、多次手术创伤的修复,如括约肌、提肛肌重建,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排便功能。
  任东林(右三)教授团队介绍骶前肿瘤的诊治经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