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2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5岁女童小脑藏鸡蛋大肿瘤
病理诊断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手术实现根治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3月10日
版次:
12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朱钦文
5岁女孩小乐(化名)因头痛、呕吐在医院行CT检查提示小脑肿瘤、脑积水,转诊至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接受“第四脑室及左侧桥小脑角区巨大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1级)。目前恢复良好,语言、肢体功能正常。
该院神经外科主任陈陆馗介绍,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界限较清、生长缓慢,常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为1级良性脑肿瘤,及时手术切除,一般预后较好。
头痛呕吐发现小脑病变
小乐来自汕尾。今年春节前,在一次校内活动中突然出现头痛及呕吐症状,经休息头痛稍缓解,但2天后症状再次出现。就诊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提示“小脑占位性病变伴脑积水”。小乐父母多方考虑,几经周折,于1月份慕名转院至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治疗。
根据小乐的既往病史、CT影像资料,该院医生为其进一步完善头颅MR检查,结果显示第四脑室右侧侧孔-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大小约48mm×38mm×35mm,呈鸡蛋大,已经累及四脑室侧壁及顶壁,四脑室下部明显受压变窄,邻近脑干及小脑组织受压移位、变形。
1月16日,神经外科陈陆馗团队安排为小乐实行了全麻下“第四脑室及左侧桥小脑角区巨大占位切除术”,完整切除了肿瘤。手术顺利,病理诊断证实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1级)。
术后予抗癫痫、抗炎、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小乐恢复良好,术前症状完全消失,于2月1日办理出院。随诊至今,精神、语言、肢体功能正常。
及时手术一般预后良好
据了解,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是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的良性生长的胶质瘤,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主要表现为儿童行走不稳,查体可见醉酒步态,时有向一侧倾倒,一字步阳性,昂伯征(闭目难以站立稳定)、指鼻试验等阳性(反映小脑共济失调)。
1999年,WHO将其归于I级星形细胞瘤,可发生于脑或脊髓的任何部位,好发于深部中线结构,脑干和小脑为主要受累部位。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肿瘤边界清楚,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少数可见钙化。尽管高敏感度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可以显示肿瘤广泛浸润,但边界清晰,生长缓慢,是一种囊实性星型细胞瘤。
“虽然归属胶质瘤,但它恶性程度不高,属于1级良性的脑肿瘤。”陈陆馗表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大多分布于后颅窝和三脑室周围区域,长期预后良好。首选治疗是在不导致功能缺失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能否完全手术切除,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发生部位。”
一般来说,此类肿瘤术后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很高。当肿瘤侵及脑干、脑神经或血管,可能手术无法完全切除,因肿瘤复发往往也生长缓慢,不建议术后化疗,只需定期随访复查CT或MRI,必要时再次手术根治。
值得注意的是,小脑囊实性病变与典型血管母细胞瘤表征相似,需仔细鉴别,以免造成术中病变残留。肿瘤亚型的划分、术前及术中的决策,对治疗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
陈陆馗主任介绍,总体上,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好发年龄为10-20岁,发病平均年龄小于典型星形细胞瘤,预后较浸润性原纤维型或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好,存活期更长。
陈陆馗主任提醒,如遇到突然的头痛、肢体乏力等类似症状,需高度警觉,这可能是由肿瘤的占位效应和脑室梗阻引起的症状。这时候患者应及早就医,勿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术前(左)术后(右)。
上一篇:
江汉方舱医院休舱广东团队原地待命
下一篇:
上一篇:
江汉方舱医院休舱广东团队原地待命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