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端牢中国饭碗,从容应对疫情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3月31日
版次:
02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粮食出口国传出限制出口的信息,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3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自古以来,粮食都是头等民生大事,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虽然目前国内疫情已经得到基本控制,老百姓的生活正在恢复正常过程中,但是国际上疫情正处于大爆发阶段,甚至已经影响到部分国家的粮食供应稳定问题。为了在疫情造成的全球动荡中保障自己的粮食供应安全,一些国家开始收紧粮食出口(比如,越南已不再出口大米了,哈萨克斯坦已禁止出口小麦,塞尔维亚停止出口葵花籽油),一些国家抬高出口价格。再加上非洲与南亚地区面临蝗灾风险,粮食正在成为国际战略物资。
传统的自由市场理论,一般会假定市场相对稳定,每个人都具有经济理性。受这种理论影响,许多人以为粮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交易,只要坚持自由交易理念,粮食危机是不存在的。因为在他们的模型里,即便有些地方粮食歉收,另一些地方也会有多余的粮食可供交易。在一个和平富足而又健康文明的共同体内,这种理论也许是对的。但持这一理论的人恰恰忘了,外在的剧烈冲突往往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旧有秩序冲垮,这些因素包括瘟疫、战争等。
就像一个拳法娴熟的练家子,可以从容应对跟他同级别的对手。一旦在野外遇到重量级的野兽,他的拳法开始失效。人类在和平年代通行的玩法,一旦遇到瘟疫、饥荒之类的对手,立马变得不堪一击。在本次“全球性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部分国家开始对粮食供给问题疲于应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原因无他,旧有理论遇到更难缠的重量级对手,原来的全球粮食交易体系受到严重冲击。
而我国之所以能从容应对本轮危机,主要得益于近年来的粮食安全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2016年我国实施粮食收储制度以来,粮食进口粮食数量逐年下降。以2019年为例,我国进口大米255万吨,只占全年消费量的1%。因此,面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虽然主要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因为我国进口粮食占比不大,对目前国内粮食市场的影响不大。
从自身供给水平来看,我国长期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其目的就是保证在危机发生时能够维持粮食安全。几十年来,我国总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没有减少,还略微上涨,其中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也是稳中有涨。再加上今年我国冬小麦播种面积3.31亿亩,目前苗情长势良好,夏粮再获丰收有较好基础。中国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端牢饭碗,这既是中国人民努力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赵家明,媒体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消费券”
上一篇:
下一篇:
“消费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