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6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岁童换了“3岁心”重获新生
省医完成一例华南地区最低龄心脏移植手术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4月04日
版次:
06
心脏移植手术紧张进行中。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靳婷 吴梅芬
因扩张型心肌病快速进展,刚满周岁的小波(化名)心功能衰竭,体重只有6.5kg,严重营养不良,危及生命,心脏移植成了最后的希望。疫情期间,小波幸运地等到了供心,于3月1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成功“换心”,成为目前华南地区报道的最低龄心脏移植病例。
经过术后1个月心外ICU医护团队的悉心照料,小波顺利度过了危险期,如今养得白白胖胖,体重增长了1.5kg,心功能也逐渐恢复正常。
“特别感谢捐献心脏的孩子和他的家人,以及所有的医护们,让我的孩子有了新的生命!我也愿意参与器官捐献,救治他人!”经历了悲喜煎熬的刘先生(小波爸爸)坚定地表示。
出生3月查出“扩心”
2020年春天,全国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之下,居住在深圳的刘先生一家更是愁眉不展,心急如焚。儿子小波的病情越来越重,难以进食,消瘦得皮肤都发皱了。
小波出生3个月时,就因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发现患有扩张性心肌病(一类异质性心肌病,是导致慢性心衰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刘先生夫妇带着孩子辗转在国内数家医院心内科就诊,多次住院,虽经药物治疗,但小波的病情还是快速加重,到去年底已经发展为终末期心脏病,医生建议考虑心脏移植。
刘先生从没想过,孩子的病情居然严重到需要“换心”!他咨询了多位医生,很快来到了广东省人民医院。
接诊的儿科郭予雄主任表示,心肌病占了终末期心衰很大的比例。患儿心功能4级,已是终末期心衰,无法正常坐起,体重仅有6.5kg,生长发育较同龄人严重迟缓,随时可能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休克、心脏骤停等。心脏移植是最后的希望。
刘先生决心一搏。小波的病例由医生上传至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等候心源。
疫情期间,小波能不能等到供心,医生们心里“也很悬”。相较于成年人,婴幼儿心脏移植手术难度要大得多。一方面,婴幼儿的心脏捐献非常稀有;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交通不便、用血紧张等都增加了供心获取和手术的难度。
成功植入3岁儿心脏
一周之后(2月29日),心外科心脏移植团队的吴怡锦医生接到COTRS通知,与小波血型相合的供心有了!一名3岁的孩子病危,他的父母强烈希望捐出心脏,让孩子的心脏继续活着。
小波随即被接入PICU(儿科重症监护病房),静候手术。3月1日手术一启动,供心获取和术前准备同步进行,每个环节无缝连接。待移植团队的吴敏医生带着供心回来,小波已经躺在手术台上建立好体外循环。由广东省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心外科主任陈寄梅带领的,包括移植团队、麻醉、体外循环等多学科团队,合作完成这台难度系数极高的心脏移植手术。
如何将3岁孩子的心脏安放在1岁孩子的胸腔里?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移植团队黄劲松主任介绍,婴幼儿心脏体积小,选用的缝线、手术器械都比成人手术精细得多,这次手术采用了心脏搭桥手术的放大镜器械,确保术中的精细操作。另外,捐献者体重有15kg,而接受移植的患儿体重不到7kg,供心大小有差异,但患儿本身因扩心病心包腔已有扩张,还能耐受。儿童心脏移植供体大多比受体大一些,大致为2:1-3:1,在国际标准以内。
手术持续了6个多小时,医生们小心地为小波切除失去活力的病变心脏后,植入供心,一一接上血管,当“新心”重新在小波胸腔内跳动时,他迎来了新生。
术后1月增重3斤
术后,小波随即返回ICU,当天晚上清醒,次日顺利拔除气管插管。
因移植术后病人免疫力低下,很容易感染,加上疫情影响,医院为小波特别安排了隔离单间,专人专护。经过近1个月心外ICU医护团队的悉心照料,小波一一克服了多痰、反复肺不张、腹胀、消化不良等不适,饮食逐渐恢复正常,体重增加了1.5kg,不用人扶着也能自己坐着玩了。
目前,小波已转回普通病房。时隔一个月再次拥抱到白白胖胖的儿子,刘先生喜极而泣,在表达对医护和捐献者的感激之余,作出决定,“我也愿意参与器官捐献,救治他人!”
据了解,这是目前华南地区最低龄、最低体重的成功心脏移植病例报道。陈寄梅主任介绍,随着技术发展,先心病手术年龄逐渐往下推,新生儿期、胎儿期都已有手术治疗的成功案例。“建立先心监测网络,给胎儿做心脏彩超,能够及早诊断、救治。以往先心病手术占心外手术的比例高达60%-70%,现在逐渐下降到1/3,以后会越来越少。”
心脏移植手术紧张进行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激励党员干部奋勇战“疫”
上一篇:
下一篇:
激励党员干部奋勇战“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