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冠姓权”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4月14日版次:02
| 网议 |
  新闻背景:最近,一位女性博主在微博上讲述自己“因为冠姓权跟老公离婚”的经历,引发热议。(4月10日澎湃新闻)
  @杨朝清:在公众权利意识不断高涨的当下,一些曾经被忽略和漠视的需求不断凸显出来。在人口流动迅速的大城市,陌生人社会对私事没有那么感兴趣;而在熟人很多、人情很重、关系很多的“小地方”,私事也会成为别人闲谈的对象,会形成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对“孩子跟谁姓”特别在乎;为了脸面,他们宁可和自己较劲、和对方家庭较量。
  著名主持人孟非曾经在节目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家也没有这个要求,爱姓什么姓什么,不想姓孟也行,无所谓;我们家没什么香火要传,也没有王位给她继承”。只有自信、豁达,才能做到像孟非那样对待冠名权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这显然需要见识、视野、思维的转变,显然需要“过程意识”。冠姓权既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情境和家庭情况,也需要给传统观念注入更多“时代感”;只有双方多一些将心比心和友好协商,冠名权之争才会迎刃而解。
  @舒圣祥:孩子该跟谁姓,在法律层面,从来不是问题。我国法律很重视男女平等,孩子既可以跟父姓,也可以跟母姓,选择的权利在于夫妻自己。既然是夫妻议定的事,也就是所谓的家务事,夫妻关起门来谈就行,外人向来很难谈清楚,清官难断家务事,绝非虚言。
  这就像春节去谁家过年,都是很私人的话题,家家具体情况不同,选择结果自然也不同。放到公共舆论中来讨论,甚至上升到女权的高度来批判,并不合适。孩子跟父姓,算不算重男轻女,或者大男子主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真正要讲平等权,就应该让孩子自己来选择姓氏,而不是由父母来争抢什么冠姓权。
  @土土绒:就公共讨论来说,就事论事的理性精神在网络上实属稀缺。表面上看,大家是在争“冠姓权”,但是说着说着,就变成了“女人为婚姻付出太多”,甚至女性结婚就是“婚驴”“妈虫”……夫妻在婚姻中的关系当然也值得讨论,但把所有问题“一勺烩”的结果,是永远也讨论不出结果。
  婚姻,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亲密关系。它千人千面,它变化多端。每个人想从婚姻中得到的也不尽相同。假如有人觉得“冠姓权”特别重要,那么,她当然可以尽一切努力去为自己争取。假如有人觉得平静安定的生活更重要,那么她也不妨随遇而安。但无论如何,男女两性本不该是针锋相对的敌人,而应成为互相扶持的友人。
  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