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围观·事件河南南阳◥>

村民外出要证明干部拒签说气话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4月14日版次:02
  近日,网曝河南南阳陆营镇徐营村支部书记董某,拒绝给外出务工人员签健康证明。董某表示自己手可以吃饭,但不能签字。官方回应称:4月7日上午,该村村民梁某与邻居王某因宅基地发生矛盾纠纷,梁某不等有关方面对事态处理结果,一怒过激将进出道路封堵,进村干部调解无效,报警并报镇村建部门处理。而梁某下午就因外出务工在健康证明上签字,纠纷未处理,所以支书未能满足梁某拒绝签字。@澎湃新闻
  @言真:涉事群众上午堵路下午就开溜,这对纠纷另一方和村委会都不公平。互联网时代,我们发表看法也不能太任性,尽可能不被断章取义。同时,作为工作人员,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辞,要有过硬素质和作风,满足各种人和事,去做合理的应急处理。
  @余明辉:面对群众质问,不应该不顾一切言语偏激,用“手能吃饭不能签字”“坐着就是等着发工资”等搪塞,看似解决了一时之气,也教训了梁某的封路等错误做法。殊不知这很不明智,微观上看不但可能与直接尽快有效解决梁某封路、通路无益,实际上也等于无意间把村干部推到了梁某的对立面,对下一步更好协调解决问题并无好处。
◎微观·杂谈
  @刘守英:以非正式制度为主的乡村治理和主要体现为房屋宅基地的财产权利,在维持乡村社会秩序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宅基地制度演进的基本逻辑是以保障居住功能弱化财产权利、为了耕地保护削弱乡村内部治权,替代“产权”和“治权”的是以国家公权为支撑并不断强化的“管制”权。
  @刘同山:农民的制度创新往往与已有的政策、法律、法规相矛盾,否则就难以成为突破性的制度创新。只要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获得感,且与改革大方向、社会主义的立法精神一致,就应当相信农民的理性和智慧。为了消除个别地方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宁可不做、不可做错”的心态,要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健全针对农村各项改革的容错机制,让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能担当、敢担当,为基层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上一篇:“甩锅”把戏该停手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