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孩子复学焦躁不安

专家建议设立“心理缓冲期”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4月30日版次:11
  南方农村报讯 (记者朱斌 通讯员朱健)随着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许多地区接连开学。终于可以把“小神兽”送进校门,家长都很兴奋。然而,一些孩子却在复学之前出现了焦虑、焦躁等情绪。对此,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专家建议,孩子可以跟家长和老师聊聊自己的学习计划,探讨如何高效应对之后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建立“心理缓冲期”,消减烦躁与紧张感。
初三学生坐立不安
  15岁的小陈今年要参加中考,本来正处于紧张备考的状态,却因为疫情打乱了原来的学习节奏,假期期间显得惊慌失措。想到自己的前途可能因此而改写,小陈愈发焦虑,整天坐立不安,焦躁难耐,生活作息紊乱。
  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便带着孩子来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就诊。心理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范长河接诊了小陈。“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体验。”范长河表示。
  结合小陈病史、精神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小陈被诊断为:焦虑状态。通过予以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如VR放松训练、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后,小陈治愈出院,积极准备复学。
正确识别孩子状态
  “经过一个超长假期,部分学生在面临复学之时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充分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技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范长河主任表示,如果持续地感到紧张不安,或无现实依据的预感到灾难、威胁或大祸临头感,家长就要重视起来了,帮助他们建立“心理缓冲期”及时疏导,消减烦躁与紧张感,必要时到医院心理科就诊。
  范长河建议,老师在做好复课教学准备的同时,也应调整自己的状态。这次史无前例的“超长假”,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以及心理发生变化,老师要正面面对、平和对待,予以足够的支持、理解,包容和接纳孩子,相信孩子很快可以改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