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2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71岁阿伯急性肺栓塞危殆
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30分钟紧急溶栓脱险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5月19日
版次:
12
治疗前后CT肺血管成像对比。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张阳 刘昕晨
日前,因急性肺栓塞,71岁的江伯被送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抢救。经紧急碎栓、溶栓,30分钟后终于转危为安,2天后顺利出院。
该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黄楷表示,肺栓塞是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第三位原因,抢救的黄金时间为1个小时。出现四肢肿胀后突然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应首先考虑肺栓塞,尤其肿瘤患者更要引起注意,及时就医。
大面积肺栓塞心衰
据了解,江伯2个月前开始出现反复胸闷、呼吸困难,近日症状加重到当地医院就诊。由于有慢性支气管肺炎病史,而心功能检测指标正常,医生考虑为“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虽经治疗,江伯病情还是继续加重,于是紧急转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
转诊路上,江伯病情继续加重,到院时已是呼吸急促、心率增快,检查提示“肺源性心脏病”,不排除急性肺栓塞可能,遂转入CCU监护。
然而,在不断调高吸氧浓度等处理下,江伯呼吸困难仍在进一步加重,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心率越来越快。当时身在南院区的黄楷副教授得知情况后,指导CCU治疗团队立即为患者进行全身肝素化预处理,积极给予外周静脉溶栓治疗。
此时,江伯的检查报告纷纷亮起“红灯”:心衰指标进行性升高;血栓评分高危及指标进行性升高;CT肺血管成像提示,左右肺动脉主干血栓栓塞,大面积肺栓塞。溶栓过程中虽然胸闷及呼吸困难有所缓解,但心衰指标继续升高,且心脏彩超提示重度肺动脉高压,右心房、右心室增大。
此外,江伯开始出现右侧头痛等表现,由于他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头痛不能排除颅内微血管瘤的可能。
当时已经是夜里11点,由于抢救急性肺栓塞的黄金时间为1个小时,黄楷副教授在得知情况后立即由南院区赶到北院区。与此同时,CCU病区迅速为患者进行术前准备。
溶栓+滤网“双保险”
黄楷副教授赶到现场后,直奔心导管室开展手术抢救。为患者进行股静脉穿刺后,将治疗导管经“股静脉-下腔静脉-右房-右室-肺动脉”路径送入责任血管内,进行局部碎栓、溶栓处理。考虑到肺血栓可能来源于下肢,还在血栓脱落的路径中间(下腔静脉)放置了临时滤网,防止血栓再次脱落造成再次肺栓塞。手术全程衔接紧密、操作顺利,手术时间控制在30分钟。
术中,江伯胸闷及呼吸困难随即得到缓解。出手术室时,低流量吸氧下血氧饱和度达到100%,心率恢复到100次/分以下。
“按照救治程序,在肺栓塞黄金时间窗内,可以通过外周静脉溶栓得到救治。但考虑到江伯高龄、有高血压,在救治过程还出现头痛等高危出血因素,所以选择了手术溶栓并放置了滤网。”黄楷副教授介绍,局部碎栓可以尽快将卡在肺动脉主干的血块变小,使溶栓药物最大程度作用在病变部位,从而大大减少溶栓药物用量,减少出血风险。而滤网的植入,可以防止下肢的血栓再次脱落到肺内,让原本已受重创的心肺得到休息和康复。
当江伯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心衰降级后,治疗团队及时中止了溶栓治疗,转而予抗凝治疗。
术后第二天,江伯即可下床正常活动,心脏彩超显示增大的心脏已经基本恢复,肺动脉压力接近正常,CTA提示肺内血栓较前减少,第三天一早就办理了出院。
接下来,他将继续接受规范的抗凝治疗和康复训练,积极预防静脉曲张等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及慢性肺动脉高压。
腿肿胸闷警惕“肺梗”
黄楷副教授介绍,肺栓塞是由于血块在深静脉形成后脱落,随血流流向肺部,导致肺部压力突然增加,从而影响心肺功能,严重时可能导致猝死,是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第三位原因。
肺栓塞也是肿瘤患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这是因为,肿瘤会分泌大量促凝因子,导致血液高凝而引起肺栓塞。
由于外周静脉血栓最终的去向都是肺部,因此,心血管外科将外周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相对于“中风”、“心梗”,肺栓塞更难发现及诊断,所以治疗难度更大。“如果出现四肢肿胀后突然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应首先考虑肺栓塞,尤其是肿瘤患者更要引起注意。”黄楷副教授提醒。
治疗前后CT肺血管成像对比。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州援塞尔维亚专家组平安返穗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州援塞尔维亚专家组平安返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