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要闻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遇灾补贴几块钱,不如推广农业险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6月20日
版次:
02
6月17日,一份网传政府公告显示,广西南宁江南区苏圩镇政府将于6月底前把受灾西瓜地补贴款2.79元/亩发放到位。不少网友认为该补贴金额太低。对此,当地有关部门回应公告属实,并解释补贴款较少,是因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地财政资金有限;同时表示,正积极申请追加资金,争取上级政策支持。(6月18日《云南信息报》)
天降灾害,瓜农受损,政府为受灾农民发放补贴,这本是针对民生痛点的纾困动作。然而,受灾西瓜地一亩补贴2.79元,这个补贴标准着实令人大跌眼镜。瓜农要想领取这点补贴,可能连路费都不够,这还不包括填报材料需要消耗的精力和额外费用。应当承认,今年疫情以来,各地经济都受到影响,以江南区的经济情况,也许真拿不出太多的财政资金补贴受灾瓜农。也许公众比较介意的是,在这种形势下镇政府还非要“硬补”,似乎又有几分形式主义的做派。
值得欣慰的是,为了缓解地方受疫情影响的财政紧张,今年中央财政专门新增了要求必须“直达市县基层”的2万亿元财政资金,用于落实“六保”。并且,在引发舆论关注后,当地“正积极申请追加资金”。相信有了中央和自治区、南宁市的支持,该镇瓜农的损失将降到最低。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任何补助都是有成本的,问题在于这个成本由谁来支付。在此语境下,农业保险似乎成为少有的多赢选项。
遇到自然灾害,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补贴来渡过难关。可是,这种竭泽而渔的举措根本不可能长久:标准太低,于事无补;标准太高的话,地方财政又吃不消。尤其是在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区,有限的财政能力无法覆盖所有受灾人群。因此,要想提高农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根本之策还是要推广和完善农业保险。毕竟,保险公司的理赔标准与直接经济损失挂钩,理赔标准也远远高于政府财政的补贴标准。
近年来,尽管专家学者对农业保险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可是民间却应者寥寥。这主要与农民自身的认知水平和保险企业的服务水平不够有关。当前,大部分农民对农业险了解甚少,极少选择采取农业险的方式来规避风险,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想法。况且,受盈利水平低这一关键要素影响,农业保险在县域普遍存在“网点覆盖少、宣传力度小、理赔服务难”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其普及和推广速度。
对地方政府来说,与其在发生自然灾害后给受灾农民发放聊胜于无的补贴,不如提高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补贴标准,提升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一方面,推动保险条款进一步向保障农民利益角度倾斜;另一方面,依理依法调处纠纷,降低维权成本。对保险企业来说,需要深入田间地头,宣传相关理赔知识,帮助村民选择对口的农业险种。在营销、受理各类农业保险时,应引导村民主动提高风险意识。相信通过政府和企业的联合行动,农业保险一定会在农村地区流行开来,进而为农业生产活动保驾护航。
(杨潇,金融从业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子女陪护假”
上一篇:
下一篇:
“子女陪护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