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茂名小伙背负“麻袋”肉瘤20年

手术切除瘤体重达8斤,原皮回植修复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8月11日版次:12

  患者背负八斤肉瘤状如“麻袋”。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黄睿 张阳 张剑

  背上皮肤异常隆起20年,发展成麻袋一样的大肉瘤,这让年轻小伙李先生异常苦恼。日前,他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手术,切除了背部重达8斤的病变组织,卸下了“重担”。
  据了解,该肿物为丛状神经纤维瘤,是一种源发于神经主干或末梢神经的良性肿瘤,“牛奶咖啡斑”是其典型的皮肤病变。随着整形外科诊疗技术发展,患者能够通过个体化手术方案获得理想的预后。
背部肿物20年长成“麻袋”
  李先生来自茂名,今年21岁。他自述,从出生开始,他背上的皮肤就有一部分和正常皮肤不太一样,随着年龄增长,这部分“不正常的皮肤”逐渐增大隆起,20多年来,变成“麻袋一样的东西”“披”在了他的背上。而且这块肿物还在继续生长,对走路、睡觉等日常生活都造成了诸多不便,还常常要忍受旁人异样的目光。
  3年前,李先生在广州某医院就诊时,曾经手术切除了一部分病变组织,但病情并没有明显好转,还在逐渐加重。治病心切的他辗转多家医院,得到的回应均是“背部病变组织过大,出血风险太高,难以修复”。
  今年7月,李先生慕名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外科就诊,并向接诊医生强烈表达了希望减轻病情的愿望。
  接诊的张金明教授一眼就看出了李先生背上的肿物属于先天性神经纤维瘤病,经过详细的专科检查和病史询问,初步诊断为“丛状神经纤维瘤病”。尽管病情重、手术难度大,张金明教授团队还是决定尽力一试,帮李先生解决这个困扰了二十多年的“大麻烦”。
完整切瘤+皮肤修复整形
  李先生入院后,医生们随即对他的病情进行深入讨论。
  张金明教授介绍,临床上,丛状神经纤维瘤病手术非常棘手,而李先生背部的神经纤维瘤病变范围非常大,接近13%的体表面积,在切除过程中极易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此外,切除病变范围后,背部巨大缺损的修复难度也很大。
  为制定更优的治疗方案,张金明教授与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梁伟强教授及多位专家开展了手术方案讨论,结合术前检查结果,一致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能为李先生彻底切除病变区域。面对伤口大、出血风险高等问题,专家团队想了一个“妙招”——将切除后的瘤体组织进行反取皮,将瘤体的皮肤回植于缺损之上。这样既可以有效覆盖巨大的创面缺损,也不会造成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
  8月4日晚9时,手术正式开始。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团队成员有条不紊地开展手术。耗时4个半小时,成功地将李先生背部的肉瘤取下。术中测量,背部大面积的肉瘤重量约达八斤。
  次日早晨,见到来查房的张金明教授,李先生激动地表达了感激之情,“背了二十年的‘重担’终于卸下了!”目前,李先生恢复情况良好,未出现术后贫血等不适。
警惕皮肤“牛奶咖啡斑”
  张金明教授介绍,丛状神经纤维瘤是一种源发于神经主干或末梢神经的良性肿瘤。这种疾病常出现在皮肤组织,也可以在胸腔内。如果是软组织内的丛状神经纤维瘤,随着病情的发展有恶化可能。
  该病病因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患者在出现这种疾病后,通常皮肤会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牛奶咖啡斑,没有凸出表皮的现象,且比较容易出现在非暴露的位置。在青春期以前出现这些特征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目前,该院整形外科每年丛状神经纤维瘤患者的接诊量为30-50例,患者可能长有圆形或者是梭状硬韧肿物,多数表现为多发性的小结节,或者是局限性的脂肪瘤样包块,且可能伴有其他系统疾病。
  “如果发现皮肤异样,尤其是‘牛奶咖啡斑’的病变,要及时就医,可配合核磁共振等检查手段进行确诊。”张金明教授提醒,随着整形外科诊疗技术不断发展,医生会为患者拟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哪怕像李先生这样复杂的病例,仍然可以用手术的方式取得良好的疗效。”

  患者背负八斤肉瘤状如“麻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