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0版: 畜牧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清热解毒类中兽药具备替抗潜力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9月19日
版次:
10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峙贤
替抗时代,中兽药迎来发展契机。如何选择中兽药产品,如何将功效发挥出来是养殖业比较困惑的地方。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郭世宁教授认为,未来中兽医药将在蛋鸡替抗,母猪围产期保健和肠道菌群调控领域迎来更广阔的未来。
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9月18日,由南方农村报主办、农财宝典新牧网承办的2020首届中国畜牧业替抗T20峰会上,郭世宁分享了中兽医药在饲料替抗上的应用与思考。对于人类和动物来说,吃喝拉撒睡是五件大事,都与消化功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元代李东垣认为“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从中医理论来看,中兽医更擅长治未病,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天然植物,尤其是具有药食同源特性的天然植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所谓药食同源,指的是药物和食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做为药物的同时也可以当做食物,具备治病的功效。
农业农村部公告第1773号《饲料原料目录》中收录了多款药食同源的植物种类,目前有117种药食同源、可用于保健食品与可饲用天然植物种类。郭世宁表示,在配置饲料时可以参考使用,但需要考虑配伍的问题。常见的配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反、相恶、相畏、相杀等。郭世宁建议,选用相须和相使的关系,可起到增效的作用。相须相使指的是性能功效相似的同类药物配合应用,以及性能功效有共性的不同类药物配合应用,以其中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为辅。
可护胃健脾、提高生长性能
对于畜禽养殖来说,消化道疾病是常见问题,中兽药运用得当可以起到理想的防治效果。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升清,喜燥恶湿;胃主受纳、降浊,喜润恶燥,考虑健脾祛湿时可使用紫苏、白豆蔻、茯苓、陈皮等药材。
对于畜禽常见的泄泻问题,郭世宁按照原因分析将其分为脾胃虚弱、湿热壅滞、暑实壅滞、饮食停滞、中气下陷、寒湿停滞、肾阳虚衰、肝气乘脾、上热下寒等,需要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方剂和中兽药。
畜禽生长性能是影响收益的重要因素,影响畜禽生长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营养因素。其中营养因素包括营养水平、饲料品质、日粮结果、饲喂时间与次数等。当前中兽医药很多被用于促进畜禽生长、改良肉质。
据郭世宁介绍,多种药材具备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或消化酶活性,推荐使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和炙甘草)。试验表明,服用四君子汤的动物胃组织中胃饥饿素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可刺激胃饥饿素的分泌。日粮中添加辛辣成分(如姜黄素、辣椒素和胡椒碱)已被证明可以刺激肠粘膜和胰腺消化酶的活性。
未来有三大重点应用方向
郭世宁介绍,部分中药材具有调节胃肠道微生态的作用。例如人参、刺五加、黄芪、山药、红景天、枸杞子等多种药材中含有的多糖类成分对益生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黄连、连翘、穿心莲、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类中药可以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生长,可谓“中药界的抗生素”。
替抗时代,郭世宁认为中兽医药将迎来更广阔的的未来。目前中兽医药的重点应用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蛋鸡替抗,需要解决抗菌药物残留问题;二是母猪围产期保健,需要达到缩短分娩时间、增加乳制分泌和提高健仔率的目的;三是肠道菌群调控。
中兽医药不仅要传承,更需要创新。郭世宁认为,生物发酵等新技术在中兽药研发上的应用将进一步发挥药材的功效,行业需要在菌种选择、中药组方、发酵工艺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在2020首届中国畜牧业替抗T20峰会上,郭世宁分享中兽医药在饲料替抗上的应用与思考。 游耀君 摄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救一头猪民警跳进化粪池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救一头猪民警跳进化粪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