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青年引领创富是农村发展迭代使然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9月29日版次:02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外出闯荡的年轻人罗鹏回到老家,办起了旅游公司,尝试把家乡的特产和生活方式换成人民币,带动乡亲致富,这在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强湾乡白崖子村罗家湾传为一段佳话。在甘肃乡村,越来越多像罗鹏一样的青年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乡亲们小康路上的领路人。
  乡村脱贫奔小康,青年带头好榜样。就事论事,这样的事例印证与前不久袁隆平院士呼吁的“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当然,深究来看,两者的指向并不完全一致:袁隆平院士期待更多青年投身现代农业,但新闻披露的三个青年带头致富例子,两个与乡村旅游有关,另一个为木耳产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农作物种植。整体而言,这与一般的农业有很大或者说较大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的发展不能拘囿于农业发展,而是需要多元化的融合发展思路。
  毋庸置疑,农村发展不能单靠农业已经成了一种共识,但对于“为什么”坊间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晰。概而言之,这本质上是一个投入产出比最优化的问题。首先,需要申明的一点是,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至关重要,具有不可动摇的基础性地位。但从创富角度看,农业的空间容量相对有限。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农业生产总值约占全国GDP的7.1%,而同期全国约有5.5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39%,这也说明,农村人口要取得社会平均水平以上的报酬,绝大多数必须投身第二第三产业。
  其次,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而言,农村其实更加适合发展的可能还是第三产业,因为寻常农村,更多的还是山水田园,比如经由旅游带动发展农特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住宿等,就是一条不错的创富路径。要想实现融合发展,统筹整合、资源链接、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系列能力不可或缺,没有在外闯荡、见过世面,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和历练,显然难有相应的能力储备。哪些人群眼界开阔、思维活跃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年轻人或许是不二的选择。
  归根结底,年轻人与农村发展更好的匹配度,本质上还有由农村发展迭代决定的。一方面。农业生产愈发由看天吃饭的小农经济向专业化、集约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转型,“老人”传统农耕经验的用武之地日渐式微,生产合作社、产销对接等新物种、新模式吁求的是现代商品经济思维。另一方面,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轻人的信息获取、资源对接、运营管理等能力可以无缝迁移过来,何况,很多原籍农村的青年人在城里就是干这个的,换到农村这个新场域,而且是自己的主场,搞掂更不在话下了。
  对于不少进城的年轻人来说,农村老家既是乡愁,也是根之所系。古人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时代变迁至今,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民生理念的普及,可以说农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资本下乡、创客下乡,乡村旅游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因应这一大势,相信会有更多青年选择就近创业,让守护乡愁与建功立业不再不可兼得,而各地政府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为返乡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为贴心、周到的服务,切不可让城乡公共服务、政务服务的“落差”寒了人心。
(胡一刀,时评人)

下一篇:“早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