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小伙不明原因头颈淋巴结肿大10年

原是罕见IgG4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好转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10月08日版次:11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彭逢美 朱钦文 曹艳艳

  左侧头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逐渐发展至脸部肿胀变形、听力减退,胸痛,病程长达10年余,27岁的阿亮为此跑了多家医院就诊,但都没有明确病因。直至2018年4月份来到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才得知自己所患疾病为IgG4相关性疾病。
  据该院风湿病科主任肖长虹介绍,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伴有纤维增生,可累及多种器官受损的自发免疫性疾病,为罕见病的一种。患者大多在就医过程中比较坎坷,而该病是一种良性病变,预后比较好。经过数月的随诊治疗,目前阿亮头颈部的肿大淋巴结已基本消退。
“怪病”十年未解
  阿亮家住从化。大约10年前,他开始出现左侧颈部数个皮下淋巴结肿大,直径小于1厘米,不痛不痒,伴有头晕呕吐,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症状有缓解。6年前,左侧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局部皮肤干燥伴脱屑及左侧头颈部皮肤出现散在皮疹、糜烂,反复在广州多家大型三甲就医院就诊,虽经局部组织活检排除恶性肿瘤,查肺部CT还发现肺内多发结节,但因诊断不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情逐渐进展。
  2018年,阿亮开始出现双耳听力下降,发展至左耳耳聋,右耳需要佩戴人工助听器,伴双眼球突出、面部严重变形,前胸疼痛,生活无法自理。因症状持续加重,饮食欠佳,瘦了近30斤。检查左颜面肿胀,双眼球突出伴有血丝,左头颈部肿胀、多发淋巴结肿大,头发稀少,头皮及颈部皮肤散在红斑及糜烂,双肺多发结节。
  阿亮说,因为这个“怪病”,面部肿胀变形,视力、听力都受到影响,他都没能正常工作,甚至连生活自理都成了问题。为了治病,家人陪着他跑了许多医院,做了许多检查,直到今年4月来到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他才知道,困扰了他长达十年的“怪病”,是IgG4相关性疾病。
多部位结节肿大
  什么是IgG4相关性疾病呢?肖长虹主任介绍,这个病名最早是2000年由日本学者提出来的。早期这类患者被诊断为多种疾病,例如淋巴结肿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硬化性胆管炎、腹膜后纤维化、炎性甲状腺瘤等,后来学者发现,这些发生在不同患者身上的疾病,具有相似的免疫病理改变,病变部位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炎症反应局部有分泌IgG4的浆细胞生成,因此这类疾病被统称为IgG4相关疾病。
  该病的发生与特殊淋巴细胞被激活有关,可累及多个脏器,最常见为颈部、腮腺、泪腺等处,累及泪腺和唾液腺时出现腺体肿大、硬结,累及眶周出现炎性假瘤及眼外肌增厚表现。也可发生在气道、胆道、主动脉、腹主动脉、胰胆管等器官,常出现组织或器官内肿物,可造成局部阻塞、压迫症状或器官萎缩。
  “IgG4相关性疾病临床发病率不到1/10万,2018年被列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肖长虹主任说,与其他罕见病一样,这类患者在求医上通常都比较坎坷,诊断困难。“虽说是罕见病,临床还是能见到的,近2、3年我们科就接诊了6例。患者多是因淋巴结肿大多年不愈,或是腮腺炎等请专科会诊发现的。”
良性病预后较好
  结合阿亮的临床特点,检查结果及IgG4水平明显升高,接诊的肖长虹主任很快诊断是IgG4相关性疾病,并已出现肺、肾、眼、耳、腮腺、甲状腺等许多重要器官的并发症。立即采用环磷酰胺注射液、吗替麦考酚酯分散胶囊等药物免疫抑制,配合抗炎、止痛、抗感染、纠正甲减、低蛋白血症及中药驱邪扶正、化痰散结等中西医结合治疗。
  经用药大约1个月,阿亮左前胸疼痛缓解,头颈、颜面肿胀较前明显消退,头面部畸形基本恢复正常,仍有淋巴结肿大。出院维持治疗至今,病情继续好转。
  日前,阿亮再次回院复诊,考虑到免疫抑制剂可能对生育力有影响,肖长虹主任予其改用CTLA-4生物制剂注射。目前,阿亮恢复良好,肺部结节全部消失,能够自行驾车来院治疗,对生活又恢复了信心。
  据了解,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良性病变,常规治疗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经过规范治疗,肿大的淋巴结能够自行消退,通常预后较好。
 延伸
不明肿块、关节痛当心“风湿”
  风湿免疫科病种多,症状复杂变化,常被认为是疑难病,有些患者在就医上走了弯路。那么,出现什么症状可能需要考虑风湿科疾病?
  对此,肖长虹主任总结道,不明原因的肌肉关节痛、发烧、皮肤溃疡,手脚麻木乃至活动障碍,无名肿块,在排除感染、肿瘤之后,应该考虑风湿病的可能,及时到专科就诊。
  经过治疗,阿亮头颈肿胀明显消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