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你的“肝”还好吗?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10月08日版次:13
| 民间语文 |
  “这么晚了,快去睡觉吧。”“等我肝完这一集就去睡!”
  “你最近的黑眼圈怎么这么重?”“别说了,我肝了好几个晚上的毕业设计。”
  不知从何时起,“肝”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用语,无论何时,总有人在不知疲惫地“肝”着论文;每到考试周,总有一个群体在图书馆里“肝”着一本本专业书。不同的人在朋友圈里不约而同地用一个字叫嚣抱怨着自己“惨绝人寰”的生活,那就是——“肝”。
  “肝××”最早来源于游戏圈中“爆肝”一词。许多游戏发烧友为了完成任务,用一整个晚上刷副本,在中医看来,熬夜伤肝,于是网友们就将这种熬夜通宵打游戏的行为称为“肝”,而那种特别拼命的人就被“尊称”为“肝帝”,为了进一步突出这种行为的后果,网友们就在“肝”的前面加了个前缀——“爆”。“爆”,灼也,热也。熬夜通宵即意味着将自己的肝脏拿到火上炙烤,能不伤肝伤身吗?因此,“肝”成为了“熬夜拼命干某事”的代名词。
  在汉语中,我们常有“肝肠寸断”“肝胆相照”“大动肝火”等用法,从这里不难看出,作为人体的一大器官,“肝”和我们的情绪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的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工作到深夜会易怒、焦躁,再加上“肝”现在有熬夜这个意思的加持,“爆肝”很容易就流传开来了。为了使“肝”的用法更加广泛,网友们将名词活用,赋予了“肝”动词的用法,作为动词的“肝”可以随意搭配,“肝论文”“肝报告”等应时而生。这时的“肝”就不再具体指人体的某个器官,也不再局限于熬夜做事。“肝××”表示了一种“费时费神的、大工作量的行为”。这个用法一经开发,便广为流传:中学生深夜复习,做作业叫“肝作业”;度过难熬的工作日叫“肝过这一周”;喝到某个难喝却又不舍得扔掉的饮料叫“肝了这杯水”;有些人不眠不休追完几十集的连续剧叫“肝剧”;甚至还有网友直言放弃叫“肝不动了”。
  当“肝××”逐渐流行,我们会发现潜藏在这个词背后的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为什么现在熬夜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为什么我们动不动就“爆肝”?分析其原因,不过是社会压力增大的结果。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要求人们必须保持长时间的高效率工作,工作的时候必须像卷紧了的发条,不间断地运转。而高速的工作节奏必然会使工作量骤然增加,需要处理的文件堆积如山,于是乎加班成为一种常态,工作时间的加长使得原来的休闲时光推迟。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并不能接受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被压缩,于是追剧、打游戏的时间得到了保证,“夜生活”倒是有滋有味,但睡觉的时间就自然而然地被挤占。
  其实不管你是游戏发烧友还是正在加班的职场精英,不管你是为论文头疼的大学生还是被试卷、作业“淹没”的中学生,都应该合理规划好自己的生活,不要仗着年轻气盛去挥霍自己的健康,在你醉心于自己眼前的“事业”的时候还是应该适时扪肝询问一句:“今天你还好吗?”
□魏久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