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傩戏,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11月19日版次:12

  傩堂戏《秦童和秦童娘子》。 南越王宫博物馆供图

  学生时代,当我们在阅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时,是否也困惑于主人公“傩送”名字的缘由。傩送,即傩神所送的孩子。傩,在中国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   在古代,傩文化以鬼神信仰为内核,表现为驱鬼逐疫、祈福禳灾的各种仪式。“傩”在苗语中就是鸟的意思,而苗族就是以鸟作为图腾的民族,所以他们将鸟侍奉为神,称之为傩神,能够驱逐疫鬼。刀耕火种、疫疠横生的年代,先民缺少科学的医疗和抗灾知识,常常戴上木质的“傩面具”,举办着隆重的“傩仪”,跳着盛大的“傩舞”,以及精彩绝伦的“傩戏”来迎接神的到来,为其驱邪避凶,逢凶化吉。如今,其功能已经逐渐从奉神,转变为娱人。
  傩的原型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最初为原始先民在狩猎中模拟猛兽的呼号奔跑。到了夏商时期,融合了方相氏驱逐十二凶兽和疫病的祭祀礼仪,傩文化初步成形。随后,在各种宫廷仪式和各类民俗民风之中渐渐丰富完善,出现了宫廷傩、寺庙傩、军傩和民间傩等不同分支,傩文化走向繁荣,而傩神也被人们赋予成了傩公、傩婆、财神、土地神、雷公、钟馗、关公等各种宗教、世俗偶像。明清以后,傩文化依然以戏剧、舞蹈、杂技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截止目前,傩已然成为了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至2014年,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万载开口傩、仡佬族傩戏、鹤峰傩戏、恩施傩戏、任庄扇鼓傩戏、德安潘公戏、梅山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临武傩戏等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傩戏和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傩戏表演融合了各地特色的戏剧艺术和表演形式。在布景、道具和服装上以小见大,能在有限的空间中向观众呈现出人神鬼三界的时空。学界认为,它是我国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古戏曲之一,堪称“戏曲活化石”。对于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宗族结构、民风民俗、山民思想和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均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代表剧目有《捉黄鬼》《刘文龙赶考》《薛仁贵征东》《庞氏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傩面具则是傩戏的重要道具,全国20多种傩戏都有着各自的面具,按照宫廷傩、军傩、寺院傩、乡人傩等分类,各类傩面具的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因为地域、民族、文化、审美方面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从而呈现出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的傩面具,材质最多的就是木雕面具,另外还有脱胎纸面具、皮面具、铜面具和铁面具多种材质的面具,在制作上面具融合了雕塑、绘画、装饰等多元化的艺术精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傩面具不断世俗化,出现了许多人们喜闻乐见的特色人物,其中就有“秦童”。秦童面目滑稽,歪嘴、斜眼,但却深受老百姓喜爱。据说他是玉帝的儿子,只因长相丑陋,被打下南天门。太上老君救活小皇子,送与凡间秦家,取名秦童。秦童心地善良,性格开朗风趣,对二老孝顺有加,深得邻里喜爱。老君封其为傩神,给人间增添欢乐。还有故事相传,秦童出身贫寒,长相奇丑。甘生穷困潦倒,进京赶考请不起挑脚,被人嘲笑奚落。秦童因为自己的缺陷也经常遭到取笑,对甘生的境遇感同身受,遂爽快地答应给甘生做挑脚陪他赶考。后来他们到了京城,甘生不幸落榜,秦童去碰运气,不想却高中夺魁。
  傩文化流传千年、博大精深,各流派百花齐放,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也娱乐着人们的世俗生活。如今很多地方都将傩戏表演与旅游结合在一起,使得傩文化有了继续流传的生存土壤。         □南农

下一篇: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