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蓝耳与非瘟混合感染后死亡率更高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12月31日版次:09
  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李宗林

  蓝耳病(PRRS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一直是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重要疫病之一,长期困扰着中国养猪人,而疫苗免疫作为蓝耳防控的重要一环,关于其安全性、有效性的争论也一直层出不穷。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副教授黄毓茂博士做客农财大视野,解读当今形势下猪场如何实现蓝耳完美防控。
  问:目前猪场非常重视生物安全,还有必要免疫蓝耳疫苗吗?
  答:近几年来经过非瘟的考验,养猪业同仁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提升,但不同于公众的既有印象,其实非洲猪瘟在已知猪病中是较易防控的,因其传播途径非常清晰,所以大家可以有针对性的防非。但蓝耳病传播途径多、带毒排毒时间长,防控难度要大大高于非瘟,所以现阶段有些猪场能防住非瘟,却不一定能防住蓝耳,生物安全是相对的概念,没有人能做到绝对的生物安全防控,现阶段通过蓝耳疫苗干预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问:蓝耳与非瘟混合感染后,怎么鉴别处理?
  答:如果是非洲猪瘟野毒的感染,那就不需再考虑蓝耳病毒的感染,直接精准剔除;“非瘟疫苗毒”临床上对猪群的影响是有,但是没有那么大,在饲养管理水平提升的前提下,能一定程度降低死亡率保持稳步生产,但当疫苗毒与蓝耳病毒混合出现时,彼此会有加强作用,发病率死亡率剧增,所以不推荐业内人士使用所谓的“非瘟基因缺失疫苗”。
  问:猪场流行类NADC30毒株,需要使用什么疫苗防控?
  答:NADC30毒株在2015-2016年开始流行于国内猪场,临床表现不易分离、不易检测,所以极易在场内扩散,但其毒力不如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株,与经典毒株类似,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营养调控来改善,现有疫苗虽不能完全抵抗其感染,但能提供一定的交叉免疫保护。防控NADC30毒株最大的难点在于其极易重组,目前重组毒株越来越多,给蓝耳的防控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
  问:注射蓝耳活疫苗是否会有散毒、毒力返强、重组等风险?
  答:蓝耳病弱毒苗如果按照免疫理论去综合评价,其技术不成熟的,所有的弱毒苗都会带毒排毒,只是不同疫苗毒株之间存在差异。疫苗毒株理论上在猪场内自身就会变异返强,只是不同毒株的相对强弱不同,且不同谱系毒株间还会重组,所以今后猪场生产的目标一方面是控制蓝耳病,另一方面就是实现蓝耳病在临床上快速的净化。
  问:猪场从几个猪场引进的后备猪,蓝耳病该如何驯化?
  答:需要根据猪场自身的生产流程及未来的养猪目标来判断,如果引入的全是阴性猪,就无需打苗,加强生物安全防控即可;如果引入“百家猪”,毒株来源复杂,此时如果直接混群就容易爆发蓝耳病。如果猪场是蓝耳病阳性稳定群,引入阴性猪那就使用本场的毒株主动感染阴性猪将其驯化,如果是猪群全部感染过,那就推荐使用灭活苗连续接种排毒,也可用弱毒苗连续接种两次,强化免疫,但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生产问题,场内一定要有配套措施,加强饲养管理让其平稳度过。
  问:非瘟后,猪场生物安全水平显著提升,是否是净化蓝耳的好时机?
  答:行业需要反思一直以来的疾病防控流程,但反过来思考,非瘟也会强行提升我国的生物安全防控标准,国内养猪水平将有一个革命性的提升,打造高标准养猪模式将会是行业的共识。破而后立,浴火重生,实现猪病的净化不是幻想,但同时不可操之过急,需要稳步前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