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徐闻与汤显祖的《牡丹亭》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3月18日版次:12

  汤显祖被贬到徐闻当典史。

  徐闻位于雷州半岛南端,是粤西一个古老的县级行政区域。在我国古代明朝万历十九年间,即公元1591年,江西临川籍才子名臣汤显祖,因所谓触犯朝廷由南京被贬于此当典史。
  汤显祖到徐闻任职期间,耳闻目睹徐闻当地人有轻生思想,于是在获得徐闻知县官员熊敏的支持下,创办了名甲一方的书院,名曰贵生书院。并借此教育和挽救曾有轻生念头的民众,以及让后人以此为鉴,珍惜生命,始终与不良思想顽强抗争,积极向上。
  汤显祖在徐闻贵生书院讲学,大胆地提出了“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和“天下之生皆当贵重”的思想理念,教育苍生百姓正确树立人生观,好好珍惜生命,以人的生命为贵重。汤显祖极力推崇其一贯的“贵生”思想,这与他之后剧作《牡丹亭》的思想主张“至情”所表述的内涵是一致的。他在《牡丹亭》题词里称道:“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是汤显祖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之一,又称《还魂记》,是中国文坛剧作的千载不朽巨著,其文学地位可比西方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名作。《牡丹亭》写情之“痴”,意境深且境界高,是入情戏曲的经典之作,深得中外读者的诚挚赞赏。该作品女主角是我国古代南宋南安府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丽娘,剧中写她寻梦不得、为情而死以及死后三年又死而复生的情痴故事。这无不体现了汤显祖处处以生为贵的思想理念。
  不难看出,在很大程度上,汤显祖的徐闻历经,为其《牡丹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生活创作根基。在《牡丹亭》戏曲中,对人生那种美好的渴望和对生命无限的眷恋,均表现得淋漓尽致,且感人至深又催人泪下。《牡丹亭》的“至情”无疑是贵生书院的“贵生”在其创作的思想艺术上的深度再现,或者是其思想艺术创作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丽娘死后三年仍萌发“生”的念头和期盼,而我们活着的人,怎能不好好地活下去呢?在这世界上,唯有活着才是最美好的。《牡丹亭》一个求“生”欲望,怎不让人想起汤显祖在徐闻贵生书院时,所论述的天下之人务必以“生”为“贵”?
  任何事物均有来龙去脉。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到底始于何时何地?很显然,《牡丹亭》诞生的时间和地点绝对不在公元1591年的徐闻,而在汤显祖调离徐闻到浙江履行新职之后。正如浙江大学徐朔方教授根据他所作的《汤显祖年谱》认为,《牡丹亭》完成于1598年秋。总之,学术界尽管对《牡丹亭》写作时间和地点说法均不一致,但都认为是公元1591年离开徐闻后才写成的。
  暂且不考证《牡丹亭》的创作时间和地点,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徐闻是汤显祖《牡丹亭》创作的生活土壤和源泉。笔者敢于断言,汤显祖是到了徐闻才萌发和酝酿写作《牡丹亭》的。
  虽说《牡丹亭》的创作时间和地点不在徐闻,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徐闻确实为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立下汗马功劳,可谓功不可没!读过《牡丹亭》的人,再翻看有关描述汤显祖在徐闻贵生书院施教的史实记载,自然会弄明白徐闻与汤显祖《牡丹亭》之间的必然联系了。
  所谓“情”是建立在“生”之上的,有生命才有情爱,有情爱才能延续生命,更进一步体现人生的价值所在。在此不妨再谈谈《牡丹亭》女主人公丽娘的生与死,从贵生书院“贵生”思想切入,剖析《牡丹亭》“至情”这一思想主张所包含的真正意义。丽娘因寻梦不遇而死,足够说明她缺乏对人生意义的正确认识。如果她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视生命以生为贵,在寻梦中有尺寸地把握自我,是不会如此过早地结束自己有限的生命的。反之,生命之花会因她的“生”将更加绚丽多彩。毕竟她还很年轻,前面的路还很漫长。而后来的复生,正好应验了汤显祖曾有的一贯的贵生思想。人,不可不以生为贵,享受生命赋予之美好。丽娘之死是属于不正常死亡,虽然她没有寻死思想或者说没有萌发轻生的念头,更没有因殉情自杀的迹象,但也丝毫掩盖不了她没有体现出她对生命的珍爱。一言以蔽之,这与轻生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是隐形自杀罢了。
  《牡丹亭》是我国封建社会积极文学的产物,从反封建的角度去评价的文字不少。依我看,与其说《牡丹亭》是一出追求婚姻自由控诉封建社会的好戏,倒不如说是汤翁贵生思想在《牡丹亭》创作中的完美体现。你看,丽娘死而复生之后,她深感生命之美和人生之贵(剧中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剧情结局不正是汤显祖贵生思想在《牡丹亭》中的一再体现吗?史实证明,汤显祖创办徐闻贵生书院的“贵生”和他此后创作《牡丹亭》的“至情”,两者联系甚密,可谓一脉相承。
  徐闻犹如“上善若水,润物无声”,在悠悠历史上,以其一方肥沃的文学土壤,润泽着汤显祖惊世之作《牡丹亭》,不愧可圈可点和可嘉可赞。然而,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否与他之前创办的贵生书院有着直接的联系呢?这种带有推理性的论证源自笔者研读的观点。鉴于个人研读水准有限,论述过程难免存在肤浅和不足,或许,还有待于更深入地研究和考证。
  值得赞赏的是,徐闻县教育部门近年开展了“贵生教育教学”模式尝试,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果,使徐闻教育教学研究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这,无不得益于汤显祖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思想素养。由此不难看出,《牡丹亭》创作的思想艺术,完全有可能同样得益于汤显祖被贬徐闻时的生活感悟。
□苏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