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科学还是不科学?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3月25日版次:13
| 民间语文 |
  “他成绩这么好居然没上清华,这不科学!”
  “最近雾霾这么严重,我还没被毒死,真是不科学!”
  无论是几百年前的科举状元,还是请来“赛先生”的近代知识分子们,大概都想不到,他们心目中严肃的“科学”,会被加上个否定,变成一句日常吐槽吧!想搞清楚“不科学”,我们还得先弄清:“科学”这个词,怎么会从高高在上,变成稀松平常?
  国人对出现“科学”一词的印象或许停留在近代,但事实上早在典籍里就已有记载。据《说文解字》,“科”是会意字,“从禾从斗,斗者量也”:故“科学”一词乃取“测量之学问”之义。到了唐宋时期,“科学”则成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热衷的“科举之学”的略语。譬如宋代陈亮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中所言:“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
  甲午海战失败之后,中国人背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于是一场学习近代西方科技的运动轰轰烈烈展开了。而通过走近代化道路崛起的日本,成为了学习的对象。康有为所著《日本书目志》中,便列举了《科学入门》《科学之原理》等书目,“科学”的含义发生了第一次转变,开始与西方世界接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使用“科学”一词的频率逐渐增高,因为在这种动荡的时代,“科学”是技术的代表,是振兴国家的关键。
  然而,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国人对西方所言“科学”是陌生的,千年来“重伦理轻自然”的传统影响了人们对这个新兴概念的理解——“科学”很轻易便泛化了。譬如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写道:“我不相信恋爱是如此的理智,如此的科学。”若是不明出处,还以为是今天的一句口语呢!虽其含义“合乎逻辑的,合理的”仍在传统“科学”的范畴内,却不禁让人发问:这是否为后来“科学”的网络化埋下伏笔?
  到了21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主流,“科学”也已经完全进入了每个人的生活,成为常态,不再需要被仰望:与此同时,某事某物如果“不科学”,反倒稀罕了。一种“猎奇”“求异”的心理蔓延,使得“不科学”代替了“科学”,被更频繁地使用,演变成我们今天熟悉的“这不科学”。此话在流行之初,多指某事不符合科学常理、不合乎逻辑,与丁玲笔下的用法半斤八两。但是厉害的当代青年们总能发掘出多种含义。“这不科学”的起源,共有三种主流说法:
  一说认为该词的流行源于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节目。在《最强大脑》第一季中,因帅气照片走红网络的科学判官魏坤琳,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这句话随着节目的热播,在网上一炮而红。在之后的传播过程中,它演变成多种不同的形式,其中就包括“这不科学”。
  一说认为这是对理查·费曼先生于2005年出版的著作《这个不科学的时代》的简称。这个书名在极客圈内被简化为“这不科学”并逐渐变成口头禅,最终演化为网络流行用语。
  一说是来自日本动漫。日剧《天才麻将少女》中,原村和同学有一句名言被翻译为“这不科学”。虽然它的原意是:这种超自然现象不可能存在,但是被联想力丰富的网民以极高频率用于吐槽后,“这不科学”就延伸出了“这很魔法”“这很科幻”的意思。
  无论起源哪里,又终于何地,真实科学的强有力支撑,才使得今天的我们,可以有信心有胆量随意吐槽“这不科学”,“不科学”仍然源于对“科学”的信仰。
□田童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