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直播打赏”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3月27日
版次:
02
| 网议 |
新闻背景:去年10月,11岁的小尼(化名)背着家人,多次通过妈妈的手机在拼多多平台进行了游戏消费,先后购买了五个高级别的游戏账号,消费金额高达10.6万余元。夸张的是,其中8万余元是在半小时内支付的。(3月25日成都商报)
@李江雪:要厘清未成年人巨额打赏责任,靠事后举证乃至诉诸法律,显然是治标不治本,与其事后与平台、主播“扯皮”,不如把事前预防做到位,从源头上严防死守。家长应该切实肩负第一责任,绝不能当“隐形人”“甩手掌柜”。这不单单指家长应该妥善保管手机支付工具、密码,更要求家长多关心陪伴孩子,言传身教如何正确“触网”,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陷入因网络互动活动所导致的困局。
@刘天放:正如本案法官指出的,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购买游戏账号等网络消费行为,必须客观考量商家在销售时存在销售成本,账号回收后也存在再次销售和安全维护的成本,未成年人持有账号期间,商家的经济损失也应当予以认定。所以,根据各方证据,由法院根据双方的过错对损失按比例进行划分。换句话说,“未成年人”并不一定能完全获得全额退款。
可见,司法解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打赏问题。对此,在加快直播平台设立“注册实名认证+支付前人脸识别”双认证系统,严格审核用户身份遏制“熊孩子”打赏的同时,作为未成年人监护人的家长,必须主动有为。哪怕直播打赏无效也要管好“熊孩子”,以免造成经济损失。希望家长都能管好自己的孩子,做合格的监护人。
@张西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在花钱时,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甚至形成道德上的缺失。比如,有些孩子一旦有了钱,就去泡网吧,打游戏,买零食和有害玩具;更有甚者,花钱买一些自己不该买的“东西”,如让同学代写作业、在评比、选班干部时“拉选票”,等等。特别是,有的孩子为了满足这些不健康的消费欲望,不得不偷拿父母或他人的钱。男孩盗用家人账户中的钱买游戏账号,便是典型一例。然而,出现这种情况,表明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上,存在一定弊端。
换言之,男童游戏消费10万元,更须反思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是教孩子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家庭教育是在教孩子在做人中学会做事。一个具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无论是走进学校还是社会,都会很好地发展自己。因而,父母应该从小对孩子开展亲情教育,多陪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时刻为孩子的成长着想,做孩子的引路人。古代能够“孟母三迁”地关爱孩子,现代父母更应该亲情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地方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换言之,让父母尽家庭教育之责,也是让政府尽教育之责。
上一篇:
田头小站助力“亩产千斤”到“亩产千金”
下一篇:
人们为何对手机回收不放心?
上一篇:
田头小站助力“亩产千斤”到“亩产千金”
下一篇:
人们为何对手机回收不放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