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1版: 农村财富·水产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海洋三所:高致病性弧菌分泌的毒素是“玻璃苗”发病原因试剂盒可检测预防“玻璃苗”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4月03日
版次:
11
发生“玻璃苗”问题严重的标粗场,只能排苗处理。
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宏霖
“前段时间连续几批都是‘玻璃苗’,总共排了3000多万尾苗,现在已停产休整。”近日,江苏如东某标粗场负责人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他们场去年标苗比较顺利,今年却是一波三折,算是认识到“玻璃苗”的可怕之处了。去年“玻璃苗”问题从南到北大规模暴发,重创整个虾苗行业,今年这种情况继续发生,近期记者已接到多位业内人士的反馈。
“事实上,从2月份开始就有了,广东、海南较为普遍。”去年就开始研究“玻璃苗”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病害首席科学家王印庚告诉记者,今年苗期的弧菌数量在增多,说明多数苗企的预防措施还不到位。
据记者调查,今年“玻璃苗”的发病规模比去年同期小,导致停产无法出苗的苗企以及标粗场也比去年大幅减少。其中,广东饶平土塘育苗区最为严重,漳浦有零星几家标粗场偷偷排苗。
“广西就党江有两三家标粗场因‘玻璃苗’排苗。”多名活跃于育苗一线的标粗场负责人表示,广西只有个别育苗场小范围排苗。在湛江地区,由于这两年乐民少雨,海水弧菌含量高,因“玻璃苗”排苗的大有人在。在海南地区大规模排苗的很少,多是副溶血弧菌等其他弧菌超标问题,危害不大。
2020年春季“玻璃苗”暴发高峰期,王印庚团队就对玻璃苗致病机理展开研究,通过病原病理分析以及回接感染试验和16SrDNA序列对比鉴定证实,致病原为新喀里多尼亚弧菌(Vibrio neocaledonicus)和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并且通过药敏等试验方法制订出一套防治方案。
与此同时,自然资源部海洋第三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研究员杨丰实验团队,也首先通过“投喂病苗”实验证明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再通过病苗除菌感染证明是由细菌感染所致,并推测有毒素产生。然后再经过周密实验,杨丰团队最终确定玻璃苗病原为高致死性弧菌,并分离纯化出了含毒性质粒并携带毒力基因的高致死性弧菌。今年3月1日,杨丰作《对虾抗“玻璃苗”疫病的种苗选育研究》课题报告时,对外公布了团队的研究成果。
杨丰告诉记者,“玻璃苗”是高致病性弧菌分泌的毒素导致的,并且该毒素毒力极强,是AHPND/EMS的50-100倍;因此“玻璃苗”病原并非某一种特定弧菌,而是能分泌该毒素的一类弧菌,单纯检测弧菌并不能严格鉴定;目前海洋三所已经找到指导弧菌分泌毒素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并且研发出检测该基因片段的试剂,同时已经将该技术授权转让给企业。据悉,目前已经有一部分主流苗企在使用该试剂来检测“玻璃苗”,并对“玻璃苗”的防控起到关键作用。
经过去年的摸索,抗菌药以及加强用菌对“玻璃苗”有一定防控效果,今年不少企都提前做好预防,出问题后处理也足够及时。虽然今年“玻璃苗”整体情况较去年有所好转,但“玻璃苗”问题显然已表现出常态化的特征,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且一旦感染后果依然十分严重,仍然是虾苗界当前最大的隐患,万不可掉以轻心。
集美大学教授黄永春介绍,今年“玻璃苗”问题更多地是发生在苗企,P2-P3规格就有“玻璃苗”问题,如果被业界知道该场有“玻璃苗”的话,他们场的P5小苗很可能卖不出去,因此就算有问题也会被隐瞒,具有隐蔽性。“有问题的苗没治好排掉是苗场的损失,如果治好卖出去,可能遭殃的就是养殖户了。”不少业内人士担忧,由于“玻璃苗”病原是高致病性弧菌,抗生素滥用问题将会加剧,虾苗的品质也会因此下降。
发生“玻璃苗”问题严重的标粗场,只能排苗处理。
上一篇:
下一篇:
“1800m2+1200亩”打造现代渔业新高地
上一篇:
下一篇:
“1800m2+1200亩”打造现代渔业新高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