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撞脸”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5月08日
版次:
02
| 漫谈 |
新闻背景: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各地景点人气爆棚,国内旅游收入超千亿元,游客满意度总体较高,但不少游客也表示存在遗憾:一些景区卖的所谓“纪念品”大同小异,不仅梳子、手串、披肩、海螺四处可见,更有甚者,一块普通绣花手帕,在江苏景区里是“苏绣”,在湖南景区就成了“湘绣”,到了四川又被唤作“蜀绣”,其实它们可能都来自某一个小商品批发市场。(5月6日新华网)
@王珂:国外旅游纪念品销售火爆,其中道理并不复杂:让纪念品回归最原始的味道,多一些当地特色,少一些生硬模仿,添一些文化味,减一些商业味。纪念品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纪念品的灵魂。散发着文化醇香的纪念品,对游客才有纪念价值。
说起文化,国内景区本应有足够的自信。然而,相当长一段时间,景区更多被看成经济资源,忽略了其文化资源的属性。景区忙着上项目、建景点、收门票,却忘了发掘背后的文化宝藏。事实上,经历初期发展阶段的景区,将来的核心竞争力还要体现在文化上。
@王长寿:目前旅游文创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主要是一些企业看到利润后一窝蜂搞文创,只靠模仿复制赚快钱而不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相应的,对那些原创意识强的企业来说,创意产品很容易被模仿和抄袭,被侵权者维权难度大,市场上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左靖:目前国内大部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缺乏对乡土文化的梳理和提炼,资本诉求过于直接和急促。旅游文创产品的灵魂是地域文化特色,因此首先要梳理文化资源,摸清楚哪些能够产业化做成旅游文创产品。
@戴先任:要走出旅游纪念品同质化、低端化、地摊化、山寨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旅游文创产品“同一张脸”,背后原因不少。如,要开发出高质量的文创产品,需要有较高的成本,有价值的文创产品,需要有持续的资金投入,也需要专业人才,从设计到生产,需要大量的研发费用。对于不少企业来说,他们缺乏沉潜下来进行原创的耐心,同时市场也欠缺知识产权保护,一旦市场上出现较有创意、有价值的文创产品,就一窝蜂地模仿复制。
原创本来成本就高,原创者进行了艰辛的原创,结果大量“李鬼”却成了“摘桃派”。原创者出力不讨好,“李鬼”却赚得盆满钵满,长此以往,谁还敢进行原创,也就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
上一篇:
重拾乡贤传统 恢复乡村活力
下一篇:
不能让乡村医生“兜比脸还干净”
上一篇:
重拾乡贤传统 恢复乡村活力
下一篇:
不能让乡村医生“兜比脸还干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