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不能让乡村医生“兜比脸还干净”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5月08日版次:02
| 来论 |
  前不久,媒体对乡村医生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待遇低、保障差、风险高、任务重成了乡村医生的群体“画像”。虽然乡村医生是农村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也是农村医疗的网底,但这支队伍近年来不断流失,且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9年底,全国仅剩村医79.2万,从最近5年数据来看,村医数量依旧以平均每年5万的速度锐减。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乡村医生数量之所以锐减,说得通俗点,主要原因就是钱没有给到位。根据记者的调查,目前乡村医生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三部分:一个是药品零差价销售后的基本药品补助;二是诊疗费;三是基本公共卫生的服务费。从现实来看,尽管不同地区村医的收入存在一定差异,但大部分人每年能拿到手的也就两三万块。尽管近年来多方强调“提高村医待遇”,但一些乡里的办法是减少村卫生室的人员。“把人数减少了,人均收入就高了”,这显然是本末倒置。
  怎么样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显然需要对症下药。目前,作为乡村医生的收入来源的三大块,可以说各有问题。药品销售这块,主要的问题在于进价太高。以红霉素软膏为例,市场批发价为8毛,一般卖一块左右,但是,从乡镇卫生院的采购价达到了两块6毛多。公共卫生服务费补助这块,需完成考核才能拿钱。由于考核项目不少且多数不合理,比如“精神病人数要按规定找够”,以致于有医生把自己报上去凑数,如此种种,劳心劳力,让医生苦不堪言。
  由于药价不低、又要花大把精力在考核上,乡里乡亲也比较少去乡村卫生室,诊疗费这块也就没有支撑。如此这般,使得乡村医生收入微薄,一名刚辞职的有15年经验的乡村医生就坦陈:“实在熬不下去,我不想孩子交学费的时候,自己的兜儿比脸干净。”这或许是个案,但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了乡村医生待遇的窘迫。鉴于乡村医生是三级医疗体系中最基层的力量,要想“小病不出村”成为可能,且成为村民信任的第一选择,这种乡村医生“兜比脸干净”的现象就必须彻底扭转。
  具体该怎么破?不妨着眼于“多予少取”来整体谋划。“多予”方面,一是给身份,承认乡村医生的编制人员身份,并逐步纳入退休待遇,让其从“穿白大褂的农民”身份尴尬中解脱出来。二是给待遇,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村医,将村医的薪酬费用制度性纳入各地财政预算,确保待遇不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三是给政策,鼓励各地创新形式充实村医队伍力量,比如市域统筹,由市级医院选派骨干医生入驻薄弱村,以帮扶形式填补村医空白。四是给预期,打通村医职业提升通道,面向村卫生室开展专门培训,让拥有基层服务经验且技艺精湛的村医有直通市级医院的机会。
  “少取”方面,一是要压减不合理的各种考核,让“填表医生”变为“坐诊医生”;二是要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药品销售摊派,多供应疗效好、价格低的基本药物,让村民少花钱、多得利。
  一句话,要想村医有能力、有意愿冲在守护村民健康的第一线,就必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也只有当村医不再为生计发愁的时候,他们才能守好农村居民健康的大门。
(作者胡一刀,时评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