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考试作文中可否使用流行语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5月20日版次:13
  也许因为我是数十年从事“现代汉语”教学的退休教师,每年临近高考、中考的5月份,总会有几位朋友跟我讨论或者向我咨询一个热门问题:高考、中考语文卷的作文中能不能使用流行语?我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为什么不能使用流行语。朋友们告诉我,如今00后的中学生十分熟悉不断翻新的网言网语。他们在朋友圈里发的消息,大人简直看不懂。这些网言网语有时也会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学生的随笔、周记中,甚至出现在语文课的作文中。为了说清楚问题的严重性,暂且先借用《文汇报》一篇报道《看不懂的“新词奇象”》中所引用的几句话:
  (影视)圈内最新潮的发言是这样的:“九千岁极难取悦。他们看得透融梗、撞梗,戳得穿抠像、倒模。但只要九千岁站定CP那些IP就有屠榜可能。”(《文汇报》2017年5月3日)
  这几句话,我真的看不懂,我猜想绝大多数读者也看不懂。倘若这几句话出现在考生的作文里,阅卷老师谁看得懂!据该报的“相关链接”介绍:“九千岁”是90后和00后的合称;“融梗”是一种“高明”的抄袭,将其他作者的桥段,拆分整合融到自己的作品里;“IP”是指可供改编的原作;“屠榜”指占领收视率排行榜。
  写文章是要让读者阅读的,考试作文是要让阅卷老师评阅并打分的。阅卷老师中有青年、中年和老年。大部分中年、老年教师恐怕不一定熟悉层出不穷的、形形色色的流行语。由此可见,中学老师为了“保险”,谆谆告诫学生“不能滥用流行语”是完全正确、十分必要的。
  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规则中,一般都有这样的条文:要用“规范的语言文字”答题。但是,流行语绝不能与“不规范的语言文字”画等号。
  流行语,粗略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网络流行语,一类是社会流行语(或称纸媒流行语、大众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只在网络上流行,比如“简直了”“颜表立”“开口脆”“实锤(石锤、铁锤)打脸”等。社会流行语,指已经在纸质媒体上流行,特别是已经在大型报刊上流行的,比如“接地气”“正能量”“高大上”“诗与远方”等。社会流行语不断地分批地被词典修订本收录为词条,成为现代汉语词汇库的取之不尽的新鲜血液。
  困难在于,如何区分网络流行语和社会流行语。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许许多多社会流行语都是从网络流行语演变过来的。一部分网络流行语由于生动形象而又言简意明,就渐渐地融入纸质媒体,转化为社会流行语。
  怎样有效地区分网络流行语和社会流行语呢?我们推荐一个可靠的参照物——《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是我国第一大报。在语言文字应用上,《人民日报》既郑重其事,讲究规范,又十分开放,不断吸收并使用新词新语。在维护汉语规范,助推汉语发展上,《人民日报》是全国各种报刊的榜样和标杆,一直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凡是在《人民日报》上多次出现的新词新语,即使“出身”于网言网语,也可以看作是社会流行语了。
  《人民日报》每年都会发表多篇倡导汉语规范的评论文章。《人民日报》更在所有刊登的新闻、报道、评论、杂文、散文、小说中,先先后后、陆陆续续推出了一个又一个新词新语,成为各个时期的流行词语。
  总而言之,高考、中考的作文里应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其中当然也包含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流行语,可是不能包含只有小众能懂会用的网络“专用”词语。□金束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