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9版: 畜牧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养猪业再临寒冬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5月27日
版次:
09
全国各地骄阳似火,然而对养猪人而言,近期却是不折不扣的猪价“冬天”。连行业的龙头老大牧原,也在5月24日一度盘中跌停,收盘时下跌8.58%,近3个月的时间牧原市值已蒸发1500亿。牧原在近期接受机构调研时坦承,要做好迎接行业冬天来临的准备。
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猪周期怪圈?让市民吃得起肉,也让农民养得起猪呢?
我们首先要看看猪周期的本质。利润是猪周期的核心驱动因素和首要驱动因素,利润率是度量养猪户进入和退出的标准,不是先养猪才有利润,而是先有利润才来养猪。
具体到每次猪周期,2002-2006年的猪周期是自然周期,2006-2010年的猪周期是蓝耳病等原因造成的;2010-2014年的猪周期是流行性腹泻、伪狂犬叠加等原因造成的;2014-2018年的猪周期是自然周期和环保趋严等因素造成的;2018年以来的猪周期则主要是非洲猪瘟造成的产能短缺。
从去年开始,既有高利润的刺激,也有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稳生产、保供给,压实地方责任,解决养猪用地与环评难题。从巨头到散养户,生猪产能都以非常惊人的速度扩张。农村农业部预计,二季度全国规模猪场肥猪出栏量同比增幅将达到50%,今年6、7月份,生猪存栏就有望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这也就自然意味着高猪价的一去不返。
在大力推动生猪复产的同时,政府也意识到了需要避免猪肉价格的下跌导致养殖端的利益大幅受损。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农业农村部门既要立足当前抓恢复,也要着眼长远稳生产。目前,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正在密切监测生猪生产发展动态,抓紧研究稳定产能的措施,初步考虑建立生猪产能储备制度,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核心调控目标,以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和大规模养殖企业为抓手,完善调控政策措施,协同有关部门开展逆周期调控,早研判早介入早应对。
长远来看,跳出猪周期的怪圈要靠养猪业规模化的提升,这必然是一个漫长过程。202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7%左右,规模养殖场出栏上市的肥猪已成为我国猪肉市场供应的主体。但也要看到,规模以下养殖场户数量占到全国生猪养殖主体总数的99%,仍是我国生猪稳产保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金融和信息工具上的创新值得借鉴。农业农村部表示,正研究建立生猪全产业链信息权威发布制度,努力防止生猪生产和价格大起大落。提出探索建立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调动主产省份发展生猪生产的积极性。
国际、国内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农产品市场调节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干预,否则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给产业发展带来困扰和损失,对经济社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这种周期性的大幅波动。
□吴昊晖
上一篇:
屠企持续压价猪价再度走低
下一篇:
上一篇:
屠企持续压价猪价再度走低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