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人才照耀乡村产业振兴路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5月29日版次:02
  51岁的法月萍老家是山东淄博,她曾在南京大学拿到博士学位。7年前,她辞去年薪200万的稳定工作,在山东农村养起了蚯蚓。她的目标是,利用蚯蚓改善土壤质量,节约农户成本,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也能让大家的餐桌更“绿色”。去年,法月萍团队的营收已经超过1000万元。(5月27日新华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解决好“人才振兴”问题。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才成为乡村发展的最大短板。农业作为供应人民基本食品需要的重要基础,在当今的就业选择中却往往处于尴尬地位。薪资低、地理位置偏远、没有声望等标签,让不少人对从事农业望而却步。尽管国家出台各种政策予以支持,效果并不明显。要改变这一窘境,需要从年轻人的认知着手。
  农业发展至今,已逐步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落后状态。耕种、收获,仅仅是农业中的部分生产环节。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变迁,农业逐步朝着科技化、机械化、智能化发展。为贴合人民群众从“吃饱”到“吃好”的需求转变,国家投入大量科研经费进行项目开发,无数科研人员将生命投身于农业发展,人们应当改变对农业“贫、偏、差”的刻板印象。
  况且,乡村特色产业众多,并不仅仅是种庄稼这一条路可走。在高质量发展成经济社会发展基调、各行各业都在提质增效的背景下,很多地方的特色农业已经借现代科技之力实现了产业升级。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较强的生态优势,地理空间也更为广阔。土地租金、人力较为低廉,也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保障。这种情况下,女博士辞掉高薪回家乡养蚯蚓,不仅实现发家致富,还带动村庄发展,可谓聪明之举。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学历不该是禁锢职业选择的枷锁。很多时候,人们不选择农业并非毫无兴趣,而是缺乏勇气。高学历是纵深探究的敲门砖,而不是过滤网。养猪的北大毕业生,现在拥有了自己的产业链;南大博士放弃百万年薪养蚯蚓,去年一年营收超过千万。职业从来不分高低贵贱,职业也从来不设发展上限,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自己的职业领域拓宽边界、完成梦想、施展抱负。而那些认为养蚯蚓没有技术含量、是低层次苦力活的人,很有必要更新下自身认知。
  按照制度经济学家诺斯的说法,部分就业之所以出现内卷,其实是在分存量蛋糕上做“分配性努力”,这很难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增长力。返乡养蚯蚓,体现的则是“生产性努力”,这有助于做大蛋糕提高收益。更重要的是,法月萍这类优秀的涉农人才回到农村后,不仅能合理优化配置乡村资源,还能带动乡民转变思想观念,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长远来看,只有农村的工作机会多了,生活环境好了,福利待遇好了才能留住人才。为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做好政策配套支持,吸引更多这样的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作者杨潇,金融从业者)

下一篇:“老虎外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