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抢救传统村落要避免破坏性开发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04月19日
版次:
02
从2012年第一批国家传统村落公布至今,十年来,中国传统村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沉睡”到“唤醒”的过程。目前,我国传统村落现存状况参差不齐,有的甚至面临着过度旅游开发、自然人为灾害、老房子倒塌等困境。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81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但仍有很多未被纳入保护范围的村落仍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特别是,在经过模式化的城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之后,传统村落正出现雷同化、同质化、商品化,原有的村落文化被肢解、异化和歪曲。如何保护好这些美好的传统古村,留住历史记忆和文化乡愁,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今年两会期间,不少委员代表也在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言献策。
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更为严重的是,不少传统村落因为“空心化”和“全面旅游化”变得面目全非,正朝着“千村一面”的雷同化方向蔓延。为了遏制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危机,早在2012年,我国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并已分五批将6819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涵盖全国所有省272个地级市、43个民族,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保护群。
问题是,列入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是否就一劳永逸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传统村落要么是已经开发旅游的,要么就是准备开发旅游的,没有碰见不想开发旅游的。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是把传统村落当成一种产业资源,而不是传统文化资源,某种程度上说,很难保留下传统村落最根性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为此,在去年两会上,冯骥才在其题为《关于传统村落开展旅游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的提案》中再次写道:“多次因素致使村落旅游势不可挡。很多传统村落已经把旅游当做唯一的脱贫与致富之路。于是,快速上马和粗鄙化的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造成新的破坏性的冲击。”
去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在加强乡村风貌引导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不搞千村一面,不搞大拆大建。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积极推进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保护传统村落,关键是遏制破坏性开发。首先,国家应建立对传统村落开展旅游的审批机制,凡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应向国家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未经批准不得进行旅游开发。有关部门对进行旅游开发的传统村落,应制定专门针对旅游的管理规定与监督制度,强化日常监管,做好实地保护,并对村民进行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保护内容与方法的宣传和教育,启发村民的文化自觉。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列入保护名录、但保护不力的传统村落,还应该有一个退出机制。更重要的是,通过立法对传统村落进行有效保护,才是治本之策。
(作者张西流,时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农家书屋”
上一篇:
下一篇:
“农家书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