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精耕细作建好“蓝色粮仓”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8月18日版次:02
  开渔喽!8月16日中午12时,伴随今年南海伏季休渔结束,广东沿海各渔港再度上演汽笛轰鸣、千帆竞发的壮观场景。
  从1999年算起,今年已是南海实施伏季休渔的第24个年头。目前每年长达三个半月的休渔期,让海洋渔业资源得以休养生息,成为保障渔业健康发展、渔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除南海外,我国还在渤海、黄海、东海以及长江、黄河、珠江等实施了休禁渔制度,并自2020年起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部分公海海域实施自主休渔,履行国际责任、彰显大国担当。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休禁渔,便充分体现了对这种张弛之道的深刻理解。海洋之于渔业,犹如土地之于农耕,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如果人类一味索取、长期高强度开发,也会陷入寅吃卯粮、竭泽而渔的困境乃至绝境之中。一个时期内,在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等负面因素的多重挤压之下,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也曾经走到了濒临枯竭的悬崖边上。渔民在近海只能捞到一些小鱼、杂鱼,无奈之下,只好将船越开越远,进入远洋深海开展捕捞,成本、风险均大大提高。然而,如果生产方式不能改弦更张,同样会重蹈覆辙,“舍近求远”这条路也会走到尽头。正因如此,虽然休禁渔表面上看会让渔民连续几个月没有鱼获,也便没有收入,但相比可能永远没有鱼打的风险,更多人还是会选择前者,以“一时之失”换取“长远之得”。
  不过,在渔业现代化目标的牵引之下,对于广大渔民来说,需要转变的,不仅仅是在积极配合休禁渔管理措施的基础上革除片面逐利的短视行为,而是要不断探索渔业的发展新业态、经营新模式,比如发展海洋养殖、建设海洋牧场、开发海洋碳汇,真正实现从“捕”到“养”、由“赶海”到“耕海”,通过精耕细作,让浩瀚海洋变成“蓝色粮仓”。对于广东来说,可从以下方面重点发力。
  近海滩涂养殖要提质增效。广东是水产大省,水产总产量居全国第一。从内部结构看,养殖总体强于捕捞,且这一趋势愈发明显。从养殖品种看,产量居全国第一的海水养殖品种数量略高于淡水品种。这说明,广东海水养殖基础雄厚、潜力巨大。要进一步扩大既有优势,夯实硬件基础,提高发展质量,实施好渔港建设攻坚行动,高水平打造一批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实施渔港、渔区一体规划建设,强化渔港的产业链关键节点作用和经济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彻底破解养殖尾水排放等瓶颈问题。
  海洋牧场建设要弯道超车。截至今年6月,广东已经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5个,但目前还处于建人工礁和增殖放流的初级阶段,相比先行省份还有一定差距。接下来,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整体优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通过与海上风电、光伏等能源项目融合建设和叠加海洋牧场旅游业态等方式,降低建设成本、丰富投资主体、创新经营模式,进而实现弯道超车。
  海洋碳汇挖掘要实现突破。海洋孕育着巨大碳汇资源,固碳能力约4000万亿吨。因此,保护海洋,就是对海洋碳汇资源的变相增值。这就要求,海洋渔业活动应在不断减少碳排放的同时,通过研发渔业碳汇方法学,将渔业转型升级对海洋碳汇资源的保护、开发作用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加以变现,从而增加综合效益、促进渔民增收。

下一篇:“平等就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