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丰子恺:小中能见大 弦外有余音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11月24日版次:13

  丰子恺的漫画和散文皆出色。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收藏”,第一辑四十种,其中有丰子恺散文集。丰子恺的散文,是一本常读常新的案头书。
  丰子恺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漫画家、翻译家和艺术教育家。
  丰子恺的散文创作,无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早期创作,还是三四十年代以及晚年的创作,都是“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郁达夫曾说:“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他的画笔之上。”日本文学家吉川幸次郎在翻译了《缘缘堂随笔》后,说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评价很高。其实,丰子恺的散文创作,都是取材于身边微不足道的人和事,但是,丰子恺对这些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题材的体悟,别具一格,洋溢着温润的人间味。有人生的感悟,有对美好的赞叹,有对虚伪的针砭,有对丑恶的批判,但是,这些不同题材的散文在丰子恺笔下,清新、睿智、温润,体现丰子恺创作思想的真善美。正如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所说:“他所取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这种“风韵”,就是人间真善美,这就是丰子恺文学的力量。
  丰子恺的散文题材十分开阔广泛。《翦网》从大娘舅的“白相真开心,但是一想起铜钱就不开心”的感慨中,引出人世间一切东西都是相关联的人生哲学思考,“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只有掌握规律,才能看到人世间的真相。在《渐》一文中,开始就说:“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慢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一个“渐”字,道破大自然神秘的原则,道破造物主微妙的功夫。“渐”的本质是“时间”,所以,丰子恺在洞见时间的一维性时,告诫人们珍惜人生的时间。在《缘》中,丰子恺讲述了他和弘一法师、谢颂羔之间因书而结缘的人生故事。偶然中有必然,性情相近的人,没见过面的人,可以在偶然之间,成为一辈子的朋友,原因就是有这个“缘”。丰子恺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到“缘”的哲学高度,落脚点又非常亲切,让人自然而然感受到一种人世间的真善美。其他如谈人生的《大账簿》《阿难》等,都是丰子恺独特人生思考的散文作品,让人读过以后,留下无尽的人生思考。
  儿童题材的创作,同样是丰子恺的散文作品中精品。儿童,在丰子恺艺术中被视为和天上的神明、星辰,人间的艺术同等的地位。所以读丰子恺创作的儿童题材的散文,感受丰子恺笔下天真无邪、童真童趣的儿童生活,同样是一种艺术享受。《儿女》中,一群儿女围在丰子恺身边,“九岁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三岁的阿韦——到小院中的槐荫下,坐在地上吃西瓜”。凉快的晚风吹来,孩子们开始活跃起来,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丰子恺说:“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因了世智尘劳而蒙蔽、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从孩子中得到的启示》中,丰子恺把孩子写得天真烂漫,问孩子什么是最喜欢的事,竟然是“逃难”。这是大人无论如何想不到的,但是孩子的思维里,逃难就是坐汽车,看大轮船。这是何等有趣的事!还有《华瞻的日记》的童真,可见丰子恺对儿童的欢喜,已经是到了崇拜的地步。所以,无论是他的漫画,还是他的散文,笔下的儿童形象,始终是天真活泼,聪明真诚的。
  回忆自己,回忆师友,是丰子恺散文创作的又一个题材来源。这些散文既有丰富的史料价值,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中可以感受到丰子恺成长道路上的阳光雨露。丰子恺的《忆儿时》讲述自己小时候不能忘记的三件事,养蚕、吃蟹和钓鱼。养蚕,是杭嘉湖地区最辛劳的劳作,白天、黑夜,桑园、蚕房,没日没夜地奔波和小心伺候,一个多月的辛苦,期待收获幸福。儿时的丰子恺却看到了快乐,看到了美好。但是,到丰子恺回忆儿时养蚕时,心情已经发生变化,认为人们的幸福,不能建立在虐杀生灵(蚕宝宝)的基础之上。所以丰子恺说,养蚕这件事“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忏悔”。至于吃蟹和钓鱼,在丰子恺看来,都是美好的,但都是杀生取乐,所以同样既使他神往,又使他忏悔。在《学画回忆》中,丰子恺的早慧和聪明,跃在字里行间。他绘画,绘到同学为了得到他的画而争吵,被先生发现后,不仅没有训斥他,反而请他为先生绘一幅孔子像,以至于丰子恺每天上学,还要向自己画的这幅孔子像行礼。
  丰子恺回忆老师的散文,也是用心用情。《陋巷》讲了三次拜访马一浮先生,心灵受到洗礼的经历,言语之间,充满了对马先生的崇敬,三次拜访,全篇却没有一个马先生的名字,在文章中不直书其名,这种尊敬,不是现在的人所能够理解的。李叔同是丰子恺的老师,也是丰子恺所敬佩的人,而马一浮又是李叔同所崇拜的人。夏丏尊是丰子恺在浙一师的老师,是教丰子恺写文章的人之一。丰子恺这方面的散文篇章,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
  丰子恺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有情趣,有思考,有哲理,让人读过之后,常常在心灵深处会心呼应。丰子恺散文中那种温润、清新、直抵心灵的文字,相信无论是哪个年代的读者,都会欢迎的。
□钟桂松(本文有删节)
  丰子恺的漫画和散文皆出色。

下一篇:“苦心孤诣” 非“油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