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鸡娃”路上无尽头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11月24日版次:13
| 民间语文 |
  近年来,在北上广深这类升学竞争十分激烈的大城市里,流行着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家长疯狂为孩子报名各类补习班,逼迫孩子不断“加码”,努力拼搏。这种“给孩子打鸡血”的教育方式被叫作“鸡娃”。“鸡娃”一词在网络上一经出现便引起热烈讨论。例如:
  (1)“内卷式鸡娃”成为热词,家长和孩子的“数学焦虑”也愈发凸显,课外培训低龄化严重。(《中国妇女报》2021年4月26日)
  “鸡娃”,述宾结构短语,基本用法是充当谓语,其中的“鸡”用作动词(“打鸡血”义)。比如“疯狂鸡娃”“沉迷鸡娃”“今天你鸡娃了吗”。随着使用频率提高,“鸡娃”的语法功能扩展了,也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例如:
  (2)“鸡娃”成家长圈流行病?减负需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标题,《中国青年报》2019年11月15日)
  (3)什么才是“鸡娃”的正确方式?(标题,《潇湘晨报》2021年5月8日)
  “鸡娃”话题爆火之后,与之密切相关的事物“鸡娃×”也随之而来,比如“鸡娃群(交流鸡娃经验的聊天群)”“鸡娃号(发布鸡娃讯息的公众号)”“鸡娃界(有关鸡娃的领域)”。
  “鸡娃”使用领域日益扩大,意义深入人心。如今,动词“鸡”既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表达“打鸡血”的意义,比如“还没鸡自己就开始鸡爸妈了”“鸡娃如何鸡出未来”,又能和一些语素组合成词或短语,共同表达新的意义。例如:
  (4)“耐鸡”,是指娃能经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强度学习任务;而“自鸡”,则是指娃自我加压,主动给自己安排更多的学习和活动。(《中国青年报》2021年2月4日)
  “鸡娃”还可以用作名词,指被家长“打鸡血”的孩子。例如:
  (5)对于“鸡娃”们来说,每天除了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是在上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这几乎是对他们最好的写照。(《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7日)
  之后,又由“鸡娃”演变出一系列形容孩子的名词,比如“素鸡(注重素质教育的孩子)”“荤鸡(主攻语数外等应试教育的孩子)”“牛蛙(优秀孩子)”“青蛙(普通孩子)”。这一类杜撰的新词层出不穷,俨然成了“鸡娃界”的“黑话”,再如:
  (6)数学成绩好的叫“奥牛”,能看英文原版著作的叫“英牛”,两项兼具的叫“英奥混血牛”,等等。(《北京青年报当2021年4月11日)
  “鸡娃”乱象的出现并泛滥,是反常的,其根源来自阶层焦虑。“鸡娃”们往往出生在中高收入家庭,父母害怕子女会从自身所处阶层掉落下去,因此必须通过教育竞争来鞭策孩子奋进。其目的不仅是要守住目前“精英圈层”的地位,还要进一步向上攀爬。这样的教育方式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且会导致教育竞争日益加剧,社会评价体系日渐单一。世间没有一套万能的教育模式,可以套用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王冬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