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六旬阿姨颈部创口孳生蛆虫50多条

经手术清创并修复创面获治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12月27日版次:12

  罗女士入院时,伤口处盘踞着无数蠕动的蛆虫。

  伤口深处取出的虫卵。

  南方农村报讯 (记者江玲 通讯员刘文琴 黄睿)面色苍白,身形瘦削,右颈部包着一层又一层的纱布,揭开纱布的伤口竟布满了蠕动的蛆虫……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诊了一名患有罕见“蝇蛆病”的女性患者。口腔颌面外科黄志权教授团队果断为其手术清理坏死病灶,夹取了50余条白色蛆虫,并利用其胸部肌肉转移修复长达12厘米的缺损区域,恢复正常外观。目前,患者已顺利出院回家休养。
蛆虫寄生创口溃烂
  罗女士年近六旬,当天在家属陪同下,步履蹒跚地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诊室求治。该院急诊科副主任杨正飞教授接诊后,为其解开层层纱布,直径约为10厘米的颈部伤口暴露在众人眼前,里面盘踞着数不清的、正在蠕动的蛆虫,暗黄色的脓液浸泡着整个伤口,一股刺鼻气味冲击着在场的每个人……面对溃烂得如此严重的伤口,杨正飞教授大为吃惊,但本着治病救人的初心,很快恢复神色,戴上手套沉着冷静地开始检查,并仔细询问罗女士病史。
  原来,罗女士曾因鼻咽癌于1986年前后进行过3次放化疗,此后复查无复发。直到3个月前,她的右侧颈部突然出现红豆大小(1cm×1cm)的破溃伤口,伴有剧烈瘙痒,在当地医院消炎处理后伤口虽然缩小,但未有愈合迹象。
  就诊前一周,罗女士用毛巾擦拭伤口时,突然流出大量血液,紧急送往当地医院止血后发现创口内暗藏白色蛆虫,接诊医生夹出10余条蛆虫后仍未完全清理,建议转至三甲医院接受治疗。
  鉴于罗女士病情凶险,因无数蛆虫在颈部创口活动,情绪也开始变得烦躁不安,杨正飞教授快速联系,将其转至口腔颌面外科。该科黄志权教授接诊后积极安抚患者,同时使用大量碘伏与双氧水对伤口进行初步处理,夹取了50余条白色蛆虫。清理过程中,不少蛆虫甚至从创口爬至病床上……面对这些,黄志权教授镇定自若,并将取出的蛆虫送往寄生虫实验中心进行培养,明确蛆虫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手术清创修复颜面
  经过一系列处理,罗女士的症状得到大大缓解。结合病情和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蝇蛆病”。蝇蛆病在全国范围内比较罕见,患者的伤口内往往长满了蛆虫,黄志权教授迎难而上,提出治疗方案:将患者右颈部坏死灶完整切除后,利用胸部的肌肉转移修复缺损区域,使创口得以关闭。
  术中,经仔细检查发现,坏死灶内仍存在较多蛆虫,甚至有大片的白色虫卵。清理完蛆虫后,黄志权教授团队面临第一个手术“难点”,即在分离颈内动静脉时既要避免血管破裂出血,又要保证坏死组织完整剥离。无影灯下,医护人员们小心翼翼地进行每一步操作,最终成功地将坏死灶完整切除。
  紧接着,黄志权教授团队迎来第二个手术“难点”,即从同侧胸部转移肌肉修复缺损。“机会仅有一次,一旦失败,创口将无法完全关闭!”黄志权教授团队花费大量时间设计转移肌肉的形态,最终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成功修复了患者右颈部长达12cm的缺损,顺利完成这台高难度手术。
  术后,黄志权教授团队嘱罗女士继续使用驱虫药物,避免遗漏虫卵。目前,罗女士伤口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回家休养。
  伤口深处取出的虫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