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让农民种地有利可图,才能减少“毁苗割青”事件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2月25日
版次:
02
| 快评 |
目前小麦正处于返青前期,再有100天左右就全面成熟开始收获了,河北多地正在部署禁止各类毁苗割青行为。2月13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到“严防‘割青毁粮’”。当天,河北省禁止各类毁苗割青行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工作会召开。(2月23日澎湃新闻)
2022年5月,山东、河南、河北等小麦产区出现“割青麦作饲料”现象,引发舆论关注。一亩青麦地1500元左右青贮饲料收购价,也着实令农户心动。对此,农业农村部曾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坚决杜绝毁麦行为。特别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严防‘割青毁粮’”。如此语境下,河北多地部署禁止各类“毁苗割青”行为,十分必要。
此前调查情况显示,我国多个粮食主产区,种粮效益普遍下滑,有的地方甚至亏损严重。特别是,一边是粮食生产供不应求,一边却是各地土地撂荒现象严重。例如,由于种小麦的收益和成本只能勉强平衡,甚至会出现亏本,导致撂荒像一种传染病般开始在河北易县部分农村蔓延,全县约有2万亩麦田出现季节性的抛荒。2022年5月,网传在北方一些小麦种植区域,有农民提前收割青麦,称是用作饲料,一亩地可卖1500元,甚至超过2000元。
“汗洒一亩田,年赚七块五”,这是已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描述的一种景况,正是当前农村种粮农民的真实写照。而河北易县的农民之所以让麦田撂荒,是因为非但连“年赚七块五”都做不到,反而还要赔钱。至于北方地区有农民“割青麦作饲料”,是因为青麦比熟麦更值钱。试想,当种地不能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时,让他们如何在田间体面劳动?以至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也是优秀的劳动力,甘愿成为“剩余劳动力”,争先恐后地向城市转移,成为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主力军。而真正的“剩余劳动力”——农村的老弱病残者,却挑起了农业生产的重担。农村劳动力“青黄不接”现象,在各地相当普遍,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俗话说:“无商不富,无粮不稳”。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仍然粮食紧缺。特别是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有的农民改种经济作物,更多的农民洗脚上田去打工经商,种粮户呈下降之势。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粮补就是其一。然而,粮补政策虽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贱伤农”的问题。为此,袁隆平曾建议“政府高价收粮平价售粮”,真正抓住了解决农田抛荒、割青麦作饲料等问题的“牛鼻子”,当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严禁“毁苗割青”,更需破解“粮贱伤农”困局。首先,应做好顶层设计,规范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有序转移,避免城市农民工过剩,而农村土地无人耕种的“错位”现象发生。同时,应从战略上考虑,尽快制定实施粮食主产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并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尽快摆脱粮食生产“粮贱伤农”的现状,通过政策指引、制度拟定、规划布局、智力支持等方式作出部署,对项目、资金、措施等做出制度安排。特别是,国家应制定更直接、更优惠、更实在的“三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减少种粮成本,感召和吸引更多的青年农民回乡种粮,科学致富。
(作者汪昌莲,时评人)
上一篇:
品牌响不响 特色是关键
下一篇:
莫让人民公仆
上一篇:
品牌响不响 特色是关键
下一篇:
莫让人民公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