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八成肝癌为乙肝感染者

规范抗病毒治疗、定期复查是防癌关键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3月18日版次:06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杜光宗 魏彤

  3月18日是第23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主题是“主动检测、扩大治疗、消除乙肝危害”。专家指出,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部分慢性乙肝患者不重视规律体检及抗病毒治疗,当感到不适时才到医院诊治,却发现已有肝硬化,甚至到了肝癌晚期,令人惋惜。临床统计显示,我国80%以上的肝癌患者与乙肝感染有关,建议慢性乙肝、丙肝患者每半年进行一次肝功能、甲胎蛋白及超声检查。
  30岁的陈先生(化名)是乙肝携带者,自觉身体没有不适,从未主动进行体检。直到去年4月份,他因乏力不适,脸色发黄,一检查已经进展到了肝硬化的阶段,出现了肝功能异常,乙肝病毒复制较为活跃。半年后再次查肝脏超声,提示肝脏1厘米左右的结节,AFP(甲胎蛋白)明显上升,最后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改变。
  由于发现尚属及时,该院肝胆外科麦聪主任医师为陈先生设计肝癌微波消融的微创治疗方案,消融术后AFP水平下降,复查B超提示肿瘤已经彻底消融,实现根治性治疗。术后,陈先生还需遵医嘱规律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并进行定期检查,包括每隔2-3月复查肝脏超声、乙肝病毒DNA、肝功能等。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唐云强表示,肝癌高危人群主要为肝炎病毒感染的人群,我国更多见是乙肝感染者。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即使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还是要求进行定期复查。如果是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一定要规律服药,长期服药可以较好地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最大程度降低未来肝癌发生的风险,同时也要注意定期复查。
  麦聪主任表示,肝癌可防可治,诱发肝癌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上是比较清晰的,除了慢性乙肝、丙肝感染,长期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饮用蓝绿藻类毒素污染的水源,长期酗酒等也是肝癌发生相关因素,要注意防范。
  总体上,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早期肝癌、早期肝硬化症状都不大典型,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有些不舒服总是“能扛则扛”。从肝炎到肝癌的发生时间几年到几十年不等,如果有以下几个表现,应提高警惕:
  1.容易疲劳,且持续一段时间,晚上睡不好,甚至失眠;
  2.肝区疼痛,多为右上腹或中上腹持续性隐痛、胀痛或刺痛,夜间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3.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因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被忽视;
  4.发热:多为37.5℃-38℃,个别可达39℃以上。其特点是用抗生素往往无效,而口服吲哚美辛等常可退热;
  5.以前很能喝酒,现在一喝酒就容易醉,可能是肝硬化,肝脏解毒功能变差了;
  6.检查可发现患者有肝大、黄疸、腹水等。上述症状如果反复出现,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做进一步检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