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智商税”探微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4月13日版次:13
| 民间语文 |
  近六七年来,常见“智商税”这种奇特的说法。实际上,“智商税”并不是真实的税种,只是用来喻指“因智商不够而付出的物质上、精神上的代价”。比如:“如今各种互联网营销手段层出不穷,智商税无处不在,一不小心就被当作韭菜收割了。”(《电脑报》2020年第35期)又如:“专家:家长应科学认识视力矫正,拒绝‘智商税’”(小标题,《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6月15日)。
  用“智商税”构成的动宾短语里,当“交税”的是“消费者”时,多见的自然是“交智商税”,比如:“也有不少声音认为,少儿编程并非必需,跟风报班就是交‘智商税’。”(《光明日报》2021年7月14日)与“交”类似的动词,还有“付”“缴”。比如:“消费者在选择商家时,要擦亮双眼,不要为‘假门面’付‘智商税’”(标题,《北京日报》2020年12月23日)。又如:“90后‘基金理财课’销售:别中了套路,又缴了智商税”(标题,《中国青年报》2021年3月19日)。
  用“智商税”构成的动宾短语里,当“收税”的是“商家”“商品”时,常见的动词当然是“收(取)”。比如:“‘量子波动速读’来收‘智商税’了——教育学者:没有科学依据,违反基本教育常识”(标题,《海南特区报》2019年10月17日)。
  近年来,还有指“(非法牟利)强度大、涉及面广”的动词“收割”。比如:“对消费者个人来说,收到来历不明、莫名其妙的快递,如果需要‘到付’,一定要保持警惕,别被收割了‘智商税’。”(《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1月5日)
  “智商税”说法刚出现时,很多受众不太理解。有些文章就解释说:“智商税”等于“低智商税”。比如:“‘智商税’,又称‘低智商税’,就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和低智商而付出的代价。”(《今晚报》2015年8月31日)我们根据语料的对比和分析得出结论,两者确实同义,因为“智商税”的确是比它“年长”八九岁的“低智商税”的缩略形式。但是,“低智商税”和“智商税”,字面上意义相差甚远,怎么会变成同义的呢?
  这可以从政府征收的、真正的税赋设置里找到较合理的解释:税赋主要有三种财政功能,即交付政府的花费、维特经济成长的稳定、减少收人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平。
  然而,税赋的设置也有一部分出于非财政的理由,比如为了鼓励或限制某些活动,相应的征税规则是:对应该限制的活动加税或开始征税,而对应该鼓励的活动减税或不设税项。像烟章制品对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为此好多国家都重征了“烟草税”。
  这条征税规则似乎可以用来解释比喻义的“智商税”和“低智商税”:高智商理应鼓励,根本谈不上交“税”;只有低智商才是加以限制的对象,应该上交“智商税”(或“低智商税”)。
  就这样,在这个特殊的语境里,“低智商税”和“智商税”成了同义词语。
□高丕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