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1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双网球”畸胎瘤挤压心肺
7岁男童一次手术获愈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5月18日
版次:
11
麻醉护航保障手术顺利开展。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张蓝溪 靳婷 罗雀华
运动后出现剧烈胸痛,7岁的小熙(化名)被紧急送院后查出纵隔肿瘤,足有两个网球大小,心肺严重受压。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麻醉科、胸外科、心外科通力协作,为患儿施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病理结果确认为良性畸胎瘤。
得益于精准手术和围术期细致的麻醉和镇痛管理,小熙术后未有明显不适,目前已康复出院。
纵隔肿瘤形如两个网球
据了解,小熙自一年前开始感觉胸前区痛,当时在外院做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未发现异常。最近一次运动后再次出现剧烈胸痛,在当地做了CT,诊断为“前纵隔巨大肿瘤,心肺明显受压”,遂由家长陪同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寻求手术治疗。
入院后,CT显示前纵隔肿瘤大小为131mm×62mm,大小形态如同两个并排的网球,邻近上腔静脉,导致气管受压变扁,心脏受压,右肺组织也因受压膨胀不全,左侧胸腔中量积液。
临床上,儿童巨大纵隔肿瘤较为罕见,因发生部位及大小的不同可压迫周围器官而呈现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对于该名患儿来说,肿瘤侵犯范围广,不仅影响心肺功能,还压迫到上腔静脉,影响静脉回流,将导致浮肿、脑水肿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影响生长发育。
因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术前该院麻醉科农丽丹副主任医师和主刀张冬坤副主任医师针对小熙病情和手术方案进行了详细讨论,借助CT等影像学检查和患者、家属的病情描述,认为良性畸胎瘤可能性大。专家们对疾病进展进行了充分评估,分析心肺的受累情况,并根据术前、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制定了完善的麻醉计划及治疗预案。
麻醉管理护航成功切瘤
据农丽丹副主任医师介绍,压迫呼吸道和心脏大血管的前中纵膈巨大肿瘤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存在较高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风险。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有:患儿气管受肿瘤压迫变形,麻醉诱导后有可能出现气管塌陷,无法通气导致窒息;肿瘤邻近大血管,肿瘤分离切除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管撕裂大出血;而肿瘤压迫心脏、肺脏很可能术中会出现心律失常、心肺损伤等情况;再加上术前已经存在的肺不张、胸腔积液,对麻醉诱导、术中管理和麻醉后复苏都是极大的挑战。
手术当天,经麻醉诱导后,农丽丹副主任医师和李海风主治医师使用可视化设备为小熙进行气管插管,维持气道通畅,并在超声引导下精准定位实施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以及桡动脉穿刺置管,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和肺部、心脏的情况。主刀张冬坤副主任医师联合心外科李欣副主任医师为患儿施行纵隔巨大肿瘤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瘤严重压迫上腔静脉和无名静脉,并与心脏大血管分界不清。
既要尽可能切干净肿瘤,又要不伤血管。剥离肿瘤的过程如履薄冰,患儿屡次因神经反射出现骤然心率下降。在麻醉科团队的密切监护下,外科医生们全神贯注,做做停停,在保障患儿安全下一点点剥离肿瘤。
“儿童和成人生理特点不一样,耐受缺氧时间短,血容量小,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大出血、血压心率骤降等突发情况,做好预判是最重要的。必须严密监护患儿的生命体征和出血量,用麻醉药物、心血管药物和液体管理等手段调控心率血压变化,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农丽丹副主任医师解析道。
手术历时3小时,治疗团队配合默契,为患儿完整切除肿瘤,病理诊断为成熟性畸胎瘤(良性)。
青年患者常因胸痛就医
小熙术后转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当天清醒后即拔除气管导管,在多模式镇痛下,未诉伤口疼痛。经过监护室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小熙于术后第五天转回普通病房,目前已康复出院。
张冬坤副主任医师介绍,畸胎瘤多见于青壮年,7岁儿童如此大的畸胎瘤临床少见。畸胎瘤早期一般没有症状,当纵隔畸胎瘤破裂囊液流入胸腔,患者会因炎症刺激出现剧烈胸痛,许多青年患者正是因胸痛难忍到医院急诊确诊该病。
畸胎瘤通常壁韧,包膜完整。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张冬坤副主任医师在了解小熙病情时根据肿瘤形态、临床表现,初步判断为良性畸胎瘤。术中所见进一步证实了诊断猜想,瘤体是囊性而非实性,具备良性畸胎瘤的基本形态。
张冬坤副主任医师表示,该例手术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麻醉科的保驾护航,多学科团队协作保障了患儿生命健康。“良性畸胎瘤建议积极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后患者可获得治愈。”
麻醉护航保障手术顺利开展。
上一篇:
下一篇:
儿童感染奥密克戎 3岁以下发热为主
上一篇:
下一篇:
儿童感染奥密克戎 3岁以下发热为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