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3版: 热土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烧砖失败记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7月29日
版次:
13
那是一个巨大的洞窟,呈圆桶状。 视觉中国供图
父亲什么都懂一点,就是对赚钱一窍不通。他尝试过做小买卖,每次均以失败告终。他太老实了。他欠缺商人的精明计算及滑头奸狡。他觉得求人不如求己,宁愿仅凭一己之力,将一座房子所需的材料全创造出来。他在挖窑之前,已动手植树,在三十年之后成材,被砍伐并制作成了檀梁和“格子”。
父亲出于建房子的雄心,曾多次在自挖的砖窑里烧砖,后来又应邻人之邀,在门星岭的斜坡上帮人家无偿挖了几座更大的砖窑。在二十世纪80年代,那些砖窑仍有使用,如今全成了废墟。有的倒塌了,有的填充以黄泥,种上了速生林,已看不出砖窑的痕迹。也不过二三十年,多少东西已物事全非。父亲为自己挖过两座砖窑,均在门星岭邻近小河“荷包袋”处的山坡上,也是为了制作砖坯时取水和泥方便吧。那是一个巨大的洞窟,呈圆桶状,每窑可装约一千五百块砖坯,底部挖有炉膛以连通,而纯粹由父亲一手一脚用锄头、铁锹及畚箕等工具完成,先挖土不止,再将泥土搬运出去。
二○○二年,我返乡时心血来潮,遂去一一巡视父亲早年挖建的那些砖窑,若有所悟:洞穴并非出自某人的发现,更不是某人的创造。它本来就存在于泥土中,只要把多余的泥土搬走,它就会显露出来。然而那挖出来的泥土,无论放在哪里,对别的洞穴来说都是一种多余之物。那个持着铁锹挖洞的人,怕会苦恼于新挖出来的泥土,已经填满了原先的洞穴。
我坐在砖窑之侧,仰望天空,神游八极,文思如泉涌,花一个上午完成了长诗《洞穴》,兹录两节:“那个持锹挖洞的人,他首先得腾出身体中的位置/并把头脑里的杂物清理一空/以便堆放那些挖出来的泥土。那些泥土越堆越高/缩小了地面跟天空的距离/但有些东西却无法抛弃,譬如月亮的碎片/那是爱情的矿渣在少女的胸膛熔化并浇灌/事实上,没有谁可以把记忆的钉子全部拔除/它们像山冈上遥远而黯淡的群星/尖锐而锈蚀,跟闪电般划过的铁锹擦出了火星。//那个持着铁锹挖洞的人,忽然停顿下来/他侧耳倾听着阵阵从身体传来的挖掘声/大惊失色。他知道有人在他的双眼中向外眺望/并屏住了呼吸。但他无法反过来/看清那个人的模样。他感到有一锹锹泥土被抛出体外/并进入了现实中的世界。那个酷似深渊的洞穴/仍在不断加深,他感到身躯正在被一把铁锹掏空/并变成一个洞穴的圆形内壁,而自己却在虚空中下坠。”
该诗于我很重要。这也是一次迟来的、另类的模仿,我只不过将锄头换成了纸笔(其实是电脑),而泥土的对应之物是文字。当年父亲挥汗如雨,穷尽力气去挖掘这些巨大的窟窿(实乃烧砖用的容器或锅炉),完全是为建房子的激情所焚烧。要建房子,就得先烧砖,要烧砖就得有砖窑,这仅是他立志建筑一幢完美建筑的庞大计划之肇端。
二○一三年初春,我在湖南远游时跟友人重提旧事。友人笑说,你父亲为何不设法去赚钱呢,那不就可以建房了吗?父亲什么都懂一点,就是对赚钱一窍不通。他尝试过做小买卖,每次均以失败告终。他太老实了。他欠缺商人的精明计算及滑头奸狡。他觉得求人不如求己,宁愿仅凭一己之力,将一座房子所需的材料全创造出来。他在挖窑之前,已动手植树,在三十年之后成材,被砍伐并制作成了檀梁和“格子”。他没有想到,无论是房子的建材,还是其样式、结构及风格,均已发生了剧变。譬如有了钢筋水泥,谁还会用木头做顶梁柱呢。建房子的计划,他在十八岁已付之行动,而房子至今仍是泡影,仅停留于他的头脑之中。至于他为邻人挖窑,只能归结于助人为乐。
挖窑及烧砖都是巨大的工程,也具有极大的游戏性,我当然不会放过模仿的机会。我在父亲的砖窑之侧,挖建了一座小砖窑,比乡村厨房的炉膛还要小。但窑番薯的小泥窑若与之相比,就恰如野雉比凤凰了。父亲不喜欢我玩火,曾大声呵斥,禁止让我搞。后来,他看我煞有介事地模仿建窑及烧砖的一全套过程,竟一反常态,不再坚持一以贯之的专制,还帮我挖好了通火口。他瞅着我以火柴盒作砖模打制的小砖坯垒叠于“砖窑”之中,咧嘴笑了。
烧砖所需的燃料纯为柴火,父亲算不上烧窑的好手(除了入窑、火候等技术因素外,他挖的砖窑是否也有问题?)。烧一窑砖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先是要打砖坯,晾干,用“夹茅”防水淋,成百上千担柴薪于数天内化成灰烬……父母要流数月汗水,才能烧一次窑。出窑时一看,合格的红砖不到三分之一。
当然,我比起父亲来,更是一败涂地。我烧上好几个小时,也无非是将砖坯略为熏黑。我曾忽发奇想,用黄泥捏了几件人偶及怪兽,放在父亲的大砖窑上烧,妄图烧制出稀奇古怪的陶偶,均以失败告终。 □黄金明
上一篇:
下一篇:
拐个弯
上一篇:
下一篇:
拐个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