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腹有“黄金”的饶平海鮸为什么行?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8月15日版次:10
  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思蓝

  “七月赤鮸遍身宝。”每年农历七月前后,正是一年一度海鮸汛。
  海鮸,俗称“鮸鱼”“米鱼”。鮸鱼胶具有滋补食疗作用,因其价值不菲有“软黄金”之称。实际上,海鮸的珍贵远不止于鱼胶。海鮸肉质好,少细刺,味道鲜美可口,民间素有海鮸“一鱼十吃”的说法。
  潮州市饶平县是“中国海鮸之乡”,海鮸鱼年产量超7万吨,占全国产量71%。近年来,饶平水产企业不断精进海鮸深加工技术,推出了剁椒鱼头、鱼扒、酸菜鱼、鱼丸等众多海鮸预制菜产品,让消费者能轻松做上一桌海鮸宴。
海鮸全身都是宝◥>
  海鮸,属鲈形目石首科,身体延长而侧扁,耳石椭圆形,背面有许多颗粒状突起,腹面有蝌蚪形印迹,身体灰褐色,重达10斤甚至百斤以上。海鮸在中国沿海地区均有分布,具有生长快、病害少等优点,市场潜力高。
  饶平海鮸产业的繁荣与独特的养殖环境密不可分。海鮸养殖的适宜温度为20℃-28℃,适宜盐度为24‰-34‰,适宜水流速度为50-82cm/s。饶平县地处北回归线;有源源不断的黄冈河水流入,自然调节海水的盐度;有南澳、西澳、碧洲、迅洲等岛屿为屏障;同时满足常年温暖、盐度适中、潮流平稳等特殊养殖环境。产出的赤鮸鱼身稍短、肉层厚实而鱼肉鲜嫩。
  早在隋唐时期,海鮸就被视作珍味而成为贡品。唐代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大业)六年,吴郡献海鮸干脍四瓶,瓶容一斗……当五六月,盛热之日,於海取得鮸鱼。其鱼大者长四五尺,鳞细紫色,无细骨,不腥。”有渔谚说:“宁可勿割廿亩稻,勿可忘吃鮸鱼脑。”可想而知鮸鱼头的诱人。
  除了肉质鲜美,海鮸还有“两宝”,一是耳石,二是鱼鳔。耳石俗称鱼头石,是脊椎动物的内耳或无脊椎动物的听泡中的一种石灰质结石。耳石含碳酸钙盐成分,它能满足人类骨骼正常发育时对微量元素钙的需要,也能防止人体因缺钙而出现骨质疏松。
  鱼鳔是海鮸的另一宝藏。海鮸鱼鳔可制成鱼胶,与燕窝、鱼翅齐名,自古以来就是补品、贡品。所谓“十斤鱼一两胶”,一条养殖期达三年以上的大鱼,制成鱼胶不过巴掌大小。由于产量稀少,鱼胶市场售价不菲,市场上常用“软黄金”比喻海鮸鱼胶的价值。
七成海鮸产自饶平◥>
  在中国东南沿海,有这样一座县城,海鮸鱼年产量超7万吨,占全国产量71%,形成集种苗、养殖、饲料、加工、流通、餐饮于一体的海鮸全产业链,总产值达30亿元。这里便是“中国海鮸之乡”——潮州市饶平县。
  饶平县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海岸线蜿蜒漫长,盛产鮸鱼、大蚝、对虾、石斑鱼等海产品,是“全国渔业百强县”,也是全国最大海水网箱养殖基地之一。饶平海鮸捕捞自古有之,1984年“广东省海岸线资源综合调查队”进入饶平开展“鮸鱼海水网箱养殖”新技术引进、中间试验、示范推广,海鮸养殖由此在饶平扎根。
  起初,饶平网箱养殖海鮸均来自野生捕捞,不仅影响生态平衡,也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0世纪以后,鮸鱼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难题得到彻底解决。饶平县大力发展浮动式海水网箱养殖,建立了鮸鱼养殖技术标准、鮸鱼网箱养殖技术规范,合理规划海鮸鱼养殖布局,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经过近四十年发展,饶平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海鮸鱼养殖基地,商品鱼产量和加工量在全国同级别县(市)中名列首位,产品远销韩国、美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
  从靠海吃海到向海图强,如今海鮸已经成为饶平水产的一张闪亮名片。饶平正立足海洋资源禀赋,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向产业振兴发力,着力念好强县富民的“海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