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增城挂绿与龙门挂绿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9月21日版次:12
  今年8月3日,《南方农村报》文化室版登出《增城挂绿的三次拍卖》,引起笔者兴趣。鲜为人知的是,增城挂绿与恩平龙门挂绿有姻亲关系。也就是说,时下的恩平龙门村盛产的挂绿荔枝就是百多年前增城挂绿“下嫁”的品种,或者说,增城挂绿有个“女儿”叫恩平龙门挂绿。说起来,还蛮有趣。
  这其中有个故事。龙门村民小组长黄进培的太爷爷黄叶琳年少时上过私塾,会文识字,擅长诉讼,写讼词更是一流。清光绪初,他到新会县某地探亲访友,借宿同族黄姓人家,得知当地某姓设局霸占黄族码头20多年,屡战屡败的官司,令黄族泄气,虽然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黄太爷有心帮助,翻阅多年讼词和判决书,找出破绽,起草诉讼状,再上衙门,终于胜诉,赢了码头。黄族扬眉吐气,奔走相告,决定重金200两白银酬谢,黄太爷婉拒且悄悄离开。
  新会人骑马沿路劲追。盛情难却,黄太爷只好受谢。但他不收钱,不收房产地产,只一个恳求。他笑道:“什么金银珠宝我都不要,宗亲们如果有心的话,就送几棵挂绿荔枝树苗给我,这是对我最好的报酬和奖赏!”原来,黄太爷曾品尝过宗亲们赠送的一颗挂绿荔枝,觉得其味独特,名不虚传。他希望能得到增城挂绿的种苗,带回家乡龙门种植,让村民种荔发家。黄氏家族为黄太爷的品格所感动,千方百计玉成其意。
  光绪八年(1882),黄叶琳带着挂绿荔枝树苗和两位协助种植的宗亲一起返回故里恩平龙门。经过一番辛勤栽植,三株挂绿荔枝苗分别种于三处,只有种在龙门村西南郊的那棵顺利生长起来。这是增城挂绿荔枝的第三代。岁月悠悠,花开花落。如今龙门村这棵“始祖”挂绿荔枝,高约6米,树冠幅5×6米,树基直径已达80厘米。由于它经历了100多年,成为三朝“元老”,饱经风霜,树皮剥落,枝叶较疏,显得有些“老态龙钟”了。因此,遇到风调雨顺好年景,管理周到,才能挂果。
  挂绿荔枝在增城走过坎坷的道路,但移植到恩平以后,也不见得“命运亨通”。龙门村地处独鹤山下,土地肥沃,适宜种植。但封建势力限定不是黄叶琳的后裔不得圈枝种植。抗日战争爆发后,龙门挂绿荔枝由黄泽生掌管。此人是该村头面人物,又是国民党恩平县第六区太平乡乡长。每年挂绿荔枝成熟时,他就把全部佳果分送给恩平、开平等地的政府官员品尝,为其升官发财铺路,村民很难吃到用自己汗水种植出来的荔枝,敢怒而不敢言。1947年冬的一个晚上,中共领导下的粤中尖鹤人民救乡自卫大队开赴该村,把黄泽生的住宅包围起来,准备把他生擒,但他率队从后门溜走了,逃往香港。从此,龙门挂绿才回到果农手上。
  解放后,按照《土改法》,龙门挂绿荔枝树分配给农民所有。
  后来黄氏在这棵挂绿上圈枝扩种,逐年增多,但都是本家种植,拒绝外传。其中有一条村规,龙门挂绿只传男不传女。
  据70多岁的黄天就老汉介绍,增城挂绿种植龙门,其果比当地荔枝品种大颗,但核小如绿豆。因核小肉多,任凭你吃到饱,果核也不满一酒杯。
  真正令龙门挂绿发展起来的,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恩平市和沙湖镇领导一届接一届帮助龙门村推广种植技术,提供销售渠道,使种荔致富成为村民共识。如今这棵老荔树的后代,已郁郁葱葱地长满了村前村后,也长到了外村的山坡上,成为龙门人的“摇钱树”。
  沙湖镇作为岭南特色农业产业乡村,其特色品牌“龙门挂绿”曾获得“南粤亚热带优质水果”金奖和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现已成为恩平荔枝的当家品牌。笔者来到龙门荔枝园,看见这株来自增城的挂绿荔枝树,已被村民当成宝贝围起来,标上石刻,供人参观。
  龙门挂绿造福了龙门村民。笔者走进龙门村,但见新房鳞次栉比,种植龙门挂绿令村民富了起来。
□文/图 冯创志
  龙门荔枝园里的挂绿古树。

上一篇:潘茂名传说

下一篇:灯楼角灯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