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卖惨不能助农,直播还需规范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11月21日版次:02
  据网信青岛,近日即墨区委网信办联合区公安分局对两名女子约谈。二人发视频称,“和母亲忙活一上午,300多斤大葱,卖了不到40块钱。”经核实,上述信息系虚构。据了解,视频中出境的女子不过是自媒体公司的签约演员,她和其母亲都并非种葱农户,收葱卖葱的过程也是虚构,她是按照公司要求拍摄的相关视频,目的就是博取网民眼球。
  近年来,卖惨成为一些自媒体账号的“流量密码”。此类“卖惨”短视频打起“悲情牌”,视频以假乱真,赚取流量只是表象,其本质是从中赚取差价获取利益。农民通过这些平台,或许真的多卖了一点农产品,但对炒作者而言,爱心、慈善成了他们摆拍、牟利的工具。流量盛宴一旦结束,只剩下一地鸡毛。
  卖惨助农,严重违背了诚信原则。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但同时也给了一些人利用虚假信息牟取私利的机会。通过编造故事、制造舆论,这些人可以迅速获得关注和热度,但却是以牺牲真实情况和公众信任为代价的。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的判断,也对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农民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
  卖惨助农,扭曲了助农的真正意义。助农本应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公益行动,旨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农业发展。然而,当助农被炒作成一种赚取眼球和流量的手段时,其本质就被扭曲了。人们对于助农的关注不再是出于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和关心,而是为了追求短暂的刺激和娱乐。这种以炒作为目的的助农行为无法真正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也无法推动农业的发展。
  卖惨助农,破坏了社会的道德风尚。在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中,诚实守信是基本的道德准则。然而,当一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编造虚假信息时,就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这种行为不仅会引发公众的愤怒和不满,也会对社会的公信力造成严重的损害。一个缺乏诚信的社会是无法健康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这种炒作行为。
  当前,农产品“滞销难销”等问题还较为常见,需要来自社会的聚焦与帮助,但要呈现真实状况,不能让农村、农户成了不法分子欺骗社会的道具。对于摆拍“大葱贱卖”的涉事主播,不能止于约谈,平台、相关部门还有必要予以相应惩治。对此现象,网友也要擦亮眼睛,献爱心也要设防,避免被人忽悠、蒙蔽。总之,我们要坚守诚信底线,推动助农事业朝着更加真实、有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作者闻夕,时评人)

下一篇:“讲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