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唱村歌省下百多万,村民向公民转型的“见面礼”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11月21日版次:02
| 快评 |
  前不久,广州市增城区首届村歌大赛落幕,增江街四丰村的参赛者凭借一首《四海升平》斩获大赛银奖。与获得大奖相比,更让街道、村“两委”感到欣喜的是:一个困扰着村里多年的矛盾,竟然通过一首村歌得到化解:在参演村民的劝说下,原来不同意装新水表的村民终于同意,村里的供水得以统一移交自来水公司规范化管理,村集体为全民用水买单的历史就此终结,每年可以省下水费约144万元。
  以常理推断,为自家用水买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为何在四丰村却成了难题?这还得从历史说起:过去十多年乃至数十年间,四丰村的用水一直由村里负责解决,装的是老式水表,管道也因年久失修经常出现“跑冒滴漏”、水压不稳等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村里进行了统一规划,改由自来水公司统一供水,并对管网进行了升级改造。对村民来说,虽然新管道、新水表均不用自己花钱,但水费得由自己掏了,从免费到收费,部分村民因此不愿意装新水表。
  新水表装不了,供水管网自然也就无法移交自来水公司。为不影响村民的正常用水,出于无奈,自来水公司只得在村里装一个总水表,并继续由村里埋单供水。这么一来,看似村民占便宜了,实则是损失:村民虽然省下了水费,可这水费却是从集体公账上支出的,影响了村里的收入,间接拉低了村民的分红,等于最终还是自己埋单。另外,相比于自己掏钱买单,免费用水无疑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浪费。所以,这免费用水看似经济,实则并不经济。
  装新水表并为用水买单,部分村民从不愿意到愿意,转变的关键在哪?从报道来看,源自遴选村民代表参加村歌赛带来的契机:为了能让唱出来的村歌更好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四丰村党组织书记以及村委工作人员,特别利用排练间隙,向参演村民详细地介绍了村里的发展目标、定位,以及近两年来取得的成果,同时就村“两委”的重点工作,跟大家做深度解析,并征求意见和建议。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巨额水费的问题显露无遗,让参演村民深受触动,进而有了主动请缨协助、问题圆满解决的美好后续。
  应当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比如说,与群众沟通要少讲道理多算账,通过算大帐、算明白账让数据“开口说话”,让村民对相关难题有切身痛感,激发其共鸣,把工作的对象变成了推动工作的力量。又比如说,文化建设与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让传统基层治理开辟了更多的“第三条路径”。抛开这些不论,从根本上说,这提出的其实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愈发专业化、现代化,传统村民如何调整、适应乃至反过来促进社会进步的议题。
  不难发现,村里负责供水其实是单位办社会的历史遗存,自来水厂接管供水管网并供水是社会发展专业分工、市场供给的必然结果。前者是过去式,后者是现在进行时,过去的免费的大锅饭模式,与按需取用、按量付费的市场规则必然冲突。要想顺利转型、平滑过渡,必然需要村民更新传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案例的具体场景中,这种看得见的改变就是从愿意为用水自掏腰包开始的。
  不同于村民身份的自动取得,要想成为一个拎得清私利与集体利益边界,尽心维护公共利益,并进而为自身权益争取更多保障的现代公民并不容易。这种转型必然伴随着阵痛,但这种转型带来的预期无疑是美好的。就像唱村歌可以让村集体每年节省约144万元,这只不过是传统村民向公民转型的“见面礼”而已。随着现代市场、契约、权利等思维和观念的建立,更大的彩头也会在路上坐等有缘人打开。
(作者墨攻,时评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