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1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社圩舞火簩 洒火炭祈福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3月28日
版次:
11
舞火簩已发展为云浮当地的文旅项目。
3月19日,即农历二月初十,一年一度的“舞火簩”民俗活动在云浮市新兴县太平镇社圩村行,现场锣鼓喧嚣、火花飞溅。
当晚7时许,就有大量游客在岱山寺前的空地上等候,各坊村民正忙着架起铁条制作的火簩,每个坊的火簩都不相同,有用铁叉叉起来走动的,有用铁管焊成架子架起来的,有在铁架底部安装轮子推着走的……引领队伍的五彩花车和明威助阵的醒狮队伍蓄势待发。
晚上8时,村民接引长明灯,点燃空地上各坊的火簩。随后,待人齐聚、火焰旺时,村内预选出的数名精壮青年率先出发,各坊青年抬着各自的火簩在锣鼓、醒狮的引导下紧随其后,坊内妇女或用扁担或用手拖车运柴跟随着队伍,有的则等候在路口、空旷处,随时为火簩加柴,以便让火簩里的火保持燃烧旺盛。当队伍行至岱山寺牌坊等开阔处,各坊不断往火簩里添加柴火,开始进行精彩的表演,一边大声吆喝,一边舞动火簩,或高高举起,或旋转舞动,游客的喝彩声越大,舞动火簩越起劲,蹦出的火花愈加高愈加旺,现场高潮一浪紧接一浪。
舞火簩队伍游走在田野之间,一路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醒狮舞动、炮竹声声,烟花绽放。远望,队伍犹如一条火龙,神游于天地间,近看,到处是熊熊燃烧的大火堆,火燃烧的声音与人发出的吆喝声,呼喊声,夹杂着烟花、炮竹声,声声入耳,呈现一片欢乐的海洋。
太平镇社圩村始建于唐代末期,至元代已成为人口大村,是新兴县最大的自然村。村旁有条河流过,古称天露水,宋宣和年间,村人梁建侯在村旁水之洄环处筑陂蓄流,浇灌田亩。并将原为唐代僧人定慧所建于天露山上的岱山寺迁移于此,易名“九曲寺”,或曰“黑石寺”,现复称岱山寺,此寺历一千三百多年,被誉为新兴最早的佛寺,寺里主要供奉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历史上,县人视其为神圣之所,一些神圣活动如祭天、祈雨、引火等都在此进行。社圩村舞火簩的火种就是在此寺引的火种。
社圩村舞火簩源于何时,虽已无法查证于文字史料。但据村民传说,社圩村在初建村时,由于地形像一条入洞的长蛇,人们称为“社居”,村民认为此名不好,改称“社圩”,取其五谷丰登之意。过去,农村的人们晚上出门,照明大多是靠火篱,一般会抓一把“火篱”点燃照明。火篱是照明工具,先是砍下竹子,把小竹枝或芒枝敲破在水里浸上十天半月,晒干后,点起来很亮火也耐烧。因社圩的地形地脉似蛇,而蛇则喜欢跟着火篱燃烧落下的火屎走与吃火屎炭,新兴民间传说认为蛇要走火屎与吃火屎炭才能有生机。于是人们燃起火簩,沿着社圩村的蛇形地脉行走,一路洒下火炭,舞火簩便由此而来。村民以此活动,期望让蛇充满生机,使本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舞火簩已发展为当地的文旅项目,每年来参与舞火簩的群众和游客都超过6000人,观摩的人数超过10000人次,是云浮地区历久不衰的民间民俗活动,目前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何浓
上一篇:
过午不食 不是减肥捷径
下一篇:
揭西月湄村:广植甘蔗善制糖
上一篇:
过午不食 不是减肥捷径
下一篇:
揭西月湄村:广植甘蔗善制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