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早发型帕金森病六成与遗传因素有关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4月11日版次:06

  ↑脂溢性角化病。 ↑脂溢性角化病和扁平疣。 ↑扁平疣。

  DBS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场景。 健康东莞图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作为威胁中国人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帕金森病早期症状不典型,使得帕金森病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常常需要半年到1年的时间,经过2-3次就诊才能明确诊断。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卢健军提醒,近年来,在40岁甚至更早发病的早发型帕金森患者逐渐增多。研究显示,这部分人群60%都与遗传因素有关系。因此,有家族遗传史的人要特别注意。。
年轻化趋势明显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当前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接近2%。作为典型的运动障碍疾病,除了“抖、慢、僵”等运动症状外,抑郁、失眠、便秘、慢性疼痛等非运动的症状也较为常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帕金森病是一种老年人的“专属病”。来自广州的黄先生今年47岁,是一位患病近7年的资深“帕友”。2017年,40岁的他发现自己的左手开始不受控制地抖动,随后症状扩展到下肢。
  多年来,黄先生辗转多家医院求诊,直到2021年来到省二医,经过综合评估,他才被确诊为早发型帕金森病。
  老年人罹患帕金森病往往和身体衰老及大脑神经长期受损有关,然而40岁以下的早发型帕金森病又是为何?
  卢健军解释,一方面,随着医疗检测手段的发展,帕金森等神经疾病的筛查力度与准确性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繁忙的生活节奏与工作压力导致青年人睡眠质量降低,加大神经损伤风险,更易罹患帕金森病。
  “此外,基因遗传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卢健军说。研究显示,40岁以下发病的帕金森病人中,60%都与遗传背景有关系——但这并不代表相关基因的携带者一定会发病。“他们会更容易应激,尤其当外部环境与生活作息不佳时,易感基因携带者的发病就有可能提前。”
  患病前,黄先生曾从事美发行业多年,日常工作强度大,并频繁接触各类有机溶剂。在卢健军看来,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患病风险。他提示,当患者身体出现运动迟缓、肢体动作欠灵活,或安静状态下肢体不自主抖动,以及感觉身体变得僵硬等信号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排查。
脑起搏器有效“除颤”
  黄先生最初来到省二医就诊时,治疗团队为他采用了药物治疗方案。之后的两年多里,他也一度恢复正常的生活。
  然而从2023年开始,药物治疗效果开始减退,每次服药仅能维持2小时正常状态,黄先生的生活又回到了一片糟。
  卢健军指出,早期的帕金森病人往往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恢复自如的日常生活,但对于病程4至5年的患者,当药物疗效减退并出现异动症时,则需考虑及时开展外科手术治疗。
  2023年9月,黄先生在省二医接受了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术后经过多次程控,他的震颤明显减轻。
  DBS手术也叫作脑起搏器手术,是在患者深部脑组织内植入电极片,并通过导线与胸前皮下安装的脉冲发生器相连。后者可以发送弱电脉冲,刺激大脑控制运动的神经核团,抑制异常脑神经信号,减轻和控制帕金森症状。
  “DBS手术只是帕金森病治疗的环节之一,药物用量、情绪状态、肢体运动等术后管理同样重要。”卢健军提出。
□朱斌 朱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