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6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女子腹胀便血 巨大肿瘤作祟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4月18日
版次:
06
影像学结果显示江女士胃内的巨大肿物。
南方农村报记者 朱斌
通讯员 丘绮晴
江女士(化名)近三个月来出现反复腹部不适、恶心、便血的情况,一开始以为只是普通胃炎,她就没有重视,自己在家吃药处理。可近期江女士的症状加重,她赶紧到当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她的胃里长了一个直径超过10厘米的肿物!
日前,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民航院区肿瘤微创治疗中心,负责人贺轲主任医师通过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将这个近十斤重的肿瘤摘除。术后病理检查显示为胃体神经鞘瘤。目前,江女士恢复良好,已经康复出院。
腹部不适查出肿瘤
49岁的江女士来自广州从化,近半个月频繁腹胀,她在进食后疼痛明显,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同时还有便血的情况,她以为是胃炎以及痔疮出血,就没有太重视。
近日,江女士的病情逐渐加重,她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胃内竟然长了一个10厘米的巨大肿物,因肿物较大,当地医生建议她前往上级医院处理。
“我还年轻,怎么会得这个病?”江女士又难受又着急,经朋友介绍,她赶紧前往省二医民航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看诊。
入院后,贺轲主任医师为江女士组织多学科会诊,因肿瘤体积大,血供丰富,介入活检及栓塞风险高,经过一系列检查、讨论及完善术前准备,贺轲主任医师团队决定采取腹腔镜探查,术中根据肿瘤具体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手术中,贺轲主任医师探查见肿瘤向胃体腔内腔外双向生长,远端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遂决定行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手术获得成功,江女士的巨大胃肿瘤被完全切除。
术后病理确诊胃体神经鞘瘤,肿瘤最大径13厘米,伴中央坏死、囊性病变。术后,贺轲主任医师团队为江女士安排了精心的护理和治疗,密切关注着她的恢复情况,确保她得到最佳的医疗照顾。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女士身体逐渐康复,腹部不适的症状逐渐减轻,食欲和精力也随之恢复。
出院后,贺轲主任医师安排定期复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近日江女士回到医院复诊,身体情况良好,之前的症状也消失了。
胃神经鞘瘤较少见
贺轲主任医师介绍,胃神经鞘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胃部肿瘤,属于神经源性肿瘤的一种。据统计,胃肠道神经鞘瘤仅占神经鞘瘤的0.2%,而胃神经鞘瘤占全消化道神经鞘瘤的90%。胃神经鞘瘤的症状因其大小、位置和生长速度而异。
胃神经鞘瘤一般位置深、生长慢、病程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表现为腹部不适,部分患者查体可触及肿物。贺轲主任医师表示,神经鞘瘤多为良性,预后好,大于10厘米考虑恶性病变,良恶性肿瘤均应行手术治疗,ESD(内镜下粘膜下层剥离术)、EFR(内镜下全层切除术)、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均可顺利切除病灶。本病对放化疗均不敏感,特别是恶性者。
贺轲主任医师特别提醒,虽然胃肠道神经鞘瘤多为良性无症状肿瘤,但术前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确诊率低,易与间质瘤混淆,仍需手术切除病理检查确诊。故一旦确诊,无论良恶性均应积极手术治疗,术后密切随访。
◎胃癌科普知识◎
★胃癌风险因素包括: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胃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2.饮食习惯:摄入过多盐、腌制、熏制、烤制等高盐高脂肪食物可能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3.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患胃癌的风险明显增加6-10倍。
4.遗传因素:部分家族中有胃癌病史的人群患胃癌的风险会增加。
★预防胃癌的方法:
1.饮食调节:减少摄入高盐、高脂肪食物,多摄入新鲜的水果、蔬菜,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E和胡萝卜素的食物。
2.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刺激对胃黏膜的损伤,降低患胃癌的风险。
3.适量运动:保持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降低患胃癌的风险。
4.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做一次胃肠镜检查,及时发现胃癌前病变,进行早期治疗,根据首次检查的结果和个人症状,再决定后续的复查频率。
早诊早治是胃癌治疗的重要原则,早期胃癌患者可以选择手术切除等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因此,定期体检、注意饮食健康、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是预防胃癌,实现早诊早治的重要手段。
上一篇:
下一篇:
PET-CT“揪出”早期肺癌 女子术后实现临床治愈
上一篇:
下一篇:
PET-CT“揪出”早期肺癌 女子术后实现临床治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