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用玉米粒作燃料,创新还是浪费?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5月09日
版次:
02
| 快评 |
近日,大连一家烤肉店采用玉米粒作为烤肉燃料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据媒体报道,隋先生与家人在这家烤肉店就餐时,惊讶地发现烤炉槽内竟装满了玉米粒作为燃料。商家声称,此举旨在降低成本、减少烟雾,同时赋予烤肉独特的玉米清香,吸引消费者。
这家烤肉店使用的玉米粒多来自农户无法销售或品质不达标的剩余产品,这样既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问题,又实现了资源再利用。然而,当人们深入思考这一创新背后的逻辑时,不难发现其中的矛盾。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每一粒粮食都蕴含着农民辛勤的汗水和自然的馈赠。在全球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将粮食转化为燃料,至少从感官上令人不适。
世人皆知浪费粮食不对,于是当玉米化作炉火,旁观者的怒火随之被点燃。然而,面对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情绪化表达不仅显得无效,而且会遮蔽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为此,我们不妨引入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动因与潜在影响,并以此为契机,展开一场关于创新、资源分配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商家选用玉米粒作为燃料,显然是基于成本考量与市场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双重驱动。在传统燃料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寻找替代能源成为餐饮业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玉米粒作为一种相对低廉且易于获取的资源,若确实源自农户无法销售的剩余产品,其成本优势更为明显。商家借此不仅减少了运营成本,还通过赋予烤肉独特风味,增强了产品的市场吸引力,是一种典型的经济学中“边际效用”提升的体现。
设身处地想想,如果高品质玉米能获得合理回报,农户何必低价出售给烤肉店?事实上,并非所有玉米都适合人类食用,那些低品质玉米亦有其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比如,为了生产成本相对便宜的乙醇添加到汽油中,从而降低国内高企的油价,美国2021年“烧”掉的玉米就超过1亿吨。数据显示,美国一年生产超140亿加仑的乙醇,至少需要消耗40%的玉米。而要种植这么多玉米,又需要13万平方公里的耕地。
正如生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会引发外界“与人争地”的质疑,拿玉米粒当燃料也面临相似处境。其共同点就是,触及了资源有效配置与社会伦理的边界。经济学中,资源的有效配置旨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表面上,将“剩余”玉米转化为烤肉燃料似乎是资源再利用的成功案例,实则忽略了对粮食价值的全面评估。粮食作为基本的生活资料,其首要功能是满足人类的营养需求。将之用于非食品用途,尤其是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当下,可能加剧了对粮食资源的非理性消耗,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悖。
玉米粒烤肉的实践,背后可能隐藏着农产品分级体系不完善、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以及缺乏有效的剩余农产品处理渠道等经济问题。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道路上,不能忽视对自然资源的敬畏和对社会伦理的尊重。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不同等级农产品的有效利用;企业则需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强化社会责任感,探索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模式;而消费者则应提升对粮食价值的认知,倡导节约文化,共同营造珍惜资源的社会风尚。
(作者叶雨,媒体人)
上一篇:
农家乐减少 未必是坏事
下一篇:
警惕乡村资源 单向流出性衰败
上一篇:
农家乐减少 未必是坏事
下一篇:
警惕乡村资源 单向流出性衰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