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劳动教育“落地”,收获的不只是粮食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5月14日
版次:
02
日前,江西省新余市总工会、市劳模协会组织农业领域劳模专家,联合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的20余名师生,一同前往新余高新区水西镇的江洋葡萄基地进行劳动教育实践。此举拉开2024年新余市工会开展劳动模范指导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和职业体验活动的序幕。(5月10日《工人日报》)
劳动教育绝非简单的体力活动,它是连接个人与社会、自然的桥梁,是塑造人格、培养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强调社会团结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共同的活动和价值观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将“劳动教育课”搬到田间地头,正是通过集体劳动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协作的力量,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培养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首先,田间地头的劳动教育,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年轻一代可能鲜有机会体验农耕之苦,而这种体验缺失,往往导致对食物的珍惜意识淡薄。正如新余市工会所倡导的,让学生亲手参与到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中,既能深刻理解“俭以养德”的古训,又能在心中种下勤俭节约的种子。
其次,劳动教育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化理论指出,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习得社会角色与规范,实现自我与社会的融合。在田间,学生们学会了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与土地的亲密接触中,学会了观察、理解和适应自然,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扮演至关重要。
再者,劳动教育在田间地头的开展,是对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之间断裂的一种弥合。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下,城乡差异日益显著,城市学生对乡村生活的陌生感加剧了社会结构的割裂。而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们得以跨越这种人为的界限,体验不同于都市生活的另一种美好,这显然有助于城乡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劳动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在田间地头的劳动实践中,学生们要面对各种实际问题,还需发挥创造力解决问题,这是对他们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极大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劳动教育课搬至田间地头,表面看是一场回归自然的教育实践,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它让学生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到劳动的尊严与价值,学会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作者萧飞,时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骗保”
上一篇:
下一篇:
“骗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