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农家乐为何“乐”不起来了?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5月25日版次:02
  曾经火爆一时的农家乐,如今却集体“遇冷”。日前,据央广网报道称,川渝地区有超过15000家农家乐已消失,这其中,有农家乐同质化以及大众消费心理、需求变化的因素,也有宰客、转型难等问题的叠加。
  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言:“无论把多少辆马车连续相加,都不能造出一辆火车来。”农家乐的式微,映射出的是供需结构的深刻变革。单一的复制粘贴模式,让农家乐的发展陷入了“马车堆砌”的陷阱。同质化的服务、单一的产品线,无法满足当今消费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他们渴望的不再是简单的“看看田,摘摘菜”,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情感共鸣和品质享受。这种供需间的鸿沟,让许多农家乐沦为了“一次性消费”的牺牲品。
  当然,农家乐的困境也折射出经营理念的滞后。在信息爆炸、选择丰富的今天,服务质量和管理素质成为了决定生死的关键。宰客、高价低质等不良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是在无形中为整个行业抹黑,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反观那些依旧门庭若市的农家乐,无不是在服务创新、品牌塑造上下足了功夫,以差异化、高品质的服务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面对挑战,农家乐的未来在哪里?答案或许就藏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之中。农家乐不仅是乡村旅游的一块拼图,更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它应当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让久居都市的人们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栖息地,也让乡村的美丽与智慧得以展现。
  破局之路,首在创新。农家乐须告别过去粗放式的增长模式,转而向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如同法国的“农家乐”(G?tes ruraux),通过挖掘本地特色,提供农事体验、手工艺品制作、特色美食烹饪等多元化服务,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从而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同时,拥抱科技,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精准营销,结合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提供定制化服务,将是提升吸引力的关键。
  更为关键的是,农家乐不应孤立存在,而应成为乡村综合发展中的一环,与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起完整的乡村休闲产业链。通过引入现代管理理念,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安全、舒适、卫生的环境,农家乐可以成为乡村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
  农家乐的本质是“农”与“家”的结合,是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更要保留那份最纯粹的乡土情怀,让游客在每一次的体验中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自然的和谐。正如诗人海子所向往的:“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农家乐的未来,应是这样一幅充满诗意与温度的画面。
(作者:叶雨,媒体人)

下一篇:“自动驾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