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加快高校与周边村居共融,打造基层党建共同体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5月25日版次:02
| 来论 |
  近几十年来,高等院校在扩大招生数量的同时,校区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比如兴建大学城、就地扩张、异地建设新校区等,但高校与周边社区通常相互独立,打造基层党建共同体、加快高校与周边村居共融便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议题。
  早在2017年,中央组织部明确提出城市基层党建就是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并对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做出具体部署,掀开全国城市基层党建新篇章。近年来,广东积极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其中,区域化党建有利于整合基层党建资源,发挥党组织带头作用和纽带作用,促进高校和周边社区共建共荣。
  加快“高校+社区”联建,立足现实需求反哺社会治理和学术研究。城市化发展中,传统村社向城市社区转型、外来务工人员融入本地等问题业已浮出水面,亟需调查研究并详尽阐释,为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等方面提供参考。一方面,高校站在学术前沿,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研究技术,有的高校建设有智库,更有高校从“附近”出发,为高校驻地社区发展出谋献策,展现出高校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使命担当。另一方面,蕴含丰富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社区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实验场所,为理论检验提供了现实标准。
  促进“高校+社区”跨越边界,协同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地方政府携手高校和周边社区引导大学生就业,通过区域化党建,促进高校和周边社区在社区产业结构发展及社区人才吸纳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比如在高校内部及周边村居兴建大学生创业园区,联合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政策、空间场所、资金等方面支持,在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的同时,推动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高校+社区”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推动社区共同体发展。社区活动空间及附属设施往往有明确的产权归属、使用权和管理权,使用者需持有明确的成员身份权才可使用相应的空间。高校及周边村居的居民活动范围形成明显的空间区隔。如何打破空间区隔,最大化地有序开放甚至共享社区空间资源,成为社区治理的一大难题。区域化党建通过党的意识形态引领,通过党组织联席会议或组建党建联盟等形式加强协作,逐步提高各单位参与属地社区发展的责任意识,并通过社区公益慈善项目、地方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共建项目等形式创造机会促进单位之间的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机制,逐渐形成社区共同体。
  推动“高校+社区”志愿服务,培力社区自组织建设美好社区。高校、居民和基层治理单位对社区发展都极为关切,但缺乏协同治理平台,区域化党建提供了契机。高校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各得其所。一方面,高校通过发挥党建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周边社区发展的实践,培养大学生关怀社会的情感和责任,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另一方面,高校周边社区通过吸纳高校师生参与社区发展,获得社区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组织、空间等资源,促进社区共荣。比如,高校共青团员、党员与周边村居党员和群众共同开展志愿服务、社区互助等活动,协同培养社区自组织,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和外源力量协同发展,共创美好社区。
  在城市基层治理场域中,包括高校和周边村居在内的区域化党建参与主体在协同过程中,还有待厘清各自角色,确定适宜目标,选择相应的行动策略,加强区域化党建成效评估,以此形成区域化党建全周期行动体系,为城市基层党建贡献广东经验。
  (作者:顾江霞,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副教授,博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