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有多少农村基础设施还在沉睡?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6月15日版次:02
  各地近年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逐渐补齐,受到基层干部群众欢迎。但与此同时,某些设施中看不中用,或者荒废闲置,不仅造成资金资源浪费,也会影响农业生产开展。(6月13日新华社)
  当平坦农田间的机井房沦为临时厕所,当斥巨资打造的粪污处理项目建成即闲置,当鲜亮的健身设施默默生锈无人问津,这些触目惊心的景象,无一不在警示我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中看不中用”“建成即荒废”现象,已成为不容小觑的痛点,亟待深思与解决。
  据新华社报道,中部某村庄的机井房因后续管理缺位,数百眼机井逐渐失去灌溉效能,仅此一例,便显露出庞大的资源浪费。更甚者,某县的粪污集中处理项目,因决策失误及企业技术能力不足,导致上亿元投资打了水漂。这些案例,不仅是财政资金的无谓流失,更是对宝贵资源的极大亵渎,其负面效应波及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乃至政府公信力。
  农村基础设施之所以陷入“沉睡”,症结在于规划与现实脱节、重建设轻维护、政绩观错位等多方面因素。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吕德文教授指出,供需不匹配暴露了基层政府部门的单向度思维,缺乏对群众真实需求的考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赵皖平副院长则强调,项目考核偏重过程而不问效果,忽视了设施的实际效益评估,这是政绩观偏差的体现。可见,问题的根源在于决策与执行的短视与失衡。
  要唤醒这些沉睡的基础设施,必须从源头抓起,做好“后半篇文章”。首要之策,在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正如吕德文教授所言,项目规划需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避免闭门造车。这要求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农民意见,确保每一项基础设施建设都能精准对接实际需求,避免“拍脑袋工程”。
  其次,完善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至关重要。基础设施的“寿命”不仅取决于建设质量,更在于后续的维护保养。因此,应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多元化维护模式,确保设施持久运行。同时,明确各方责任,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监管责任,通过制度保障防止项目“一建了之”。
  再者,强化监督考核,严明责任追究。针对项目设施的闲置,应建立严格的跟踪问效机制,对于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导致的资源浪费,必须严肃追责,以此倒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确保每一项投入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以实例为鉴,某县在环保督察后迅速行动,引入拥有成熟技术的企业接手闲置的粪污处理项目,不仅解决了问题,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证明,只要方法得当,沉睡的基础设施完全能够被激活,重新焕发生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着眼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注重硬件的铺设,更要强化软件的维护。只有从根本上纠正决策误区,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监督问责,才能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能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让农村基础设施真正成为惠泽民生的坚固基石,而非仅供观赏的“空壳”。在这个过程中,期待看到更多的智慧与决心,见证中国农村在新时代的美丽蜕变。
(作者:杨潇,系金融从业者)

下一篇:“黑账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