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雾般弥漫的气息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6月20日版次:12

  最好的小说是有气息的,大概如身处梦境,如水上行船随波漫流。 视觉中国供图

  选定视角,寻觅语言,还要留心,能否再赋予小说某种特定的气息。我心目中有魅力的小说,它的情节是发展的,某种气息也是强劲发展的。
  我们赞美和热爱有自我风格的写作者,风格的形成,与语言表达有关,跟作品整体的气息营造也有关。好小说不止奔着讲故事去,还看重对气息和氛围的营造。
  气息非古诗词专属,在上品小说里,它们隐隐流动,区别开了有余韵的小说和一次性的小说。风味和气息,说起来不是那么结实有形的东西,但在某些作品里,可感知它们的存在,如缭绕的背景音乐,若有若无,星光点点,亮一下,又亮一下。最好的小说是有气息的,字里行间云雾涌荡,怎么形容阅读感受呢,大概如身处梦境,如水上行船随波漫流。这样的小说不耐转述,无法缩略,要自己读自己体味。散发独特气息的影视作品就更多了,比如《花样年华》《怪奇物语》《银翼杀手》等。
  气息非中短篇小说专有,宏阔的长篇也可在局部进行生发。博尔赫斯提到,现代小说是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才第一次出现了雨。小说家的写作自觉之一:描述对象不止是人物。《巴黎圣母院》读至第三卷,几十页的教堂描写排闼而来,叫人惊异,这也是小说?由此领悟,城市的地标建筑,不也可以当做小说的“人物”去写嘛。
  岂止建筑,气象风物亦可。《荒凉山庄》开头几大段,弥漫着的,是伦敦的雾。读狄更斯的大部头,印象深刻的,是常有神鬼莫测的诡谲气息从纸页中透出,相似感受后来在阅读金庸小说时也体会过。阅读金庸的长篇小说,杏子林、光明顶、牛家村、西湖底之大场面,皆有气息萦绕故事。长篇曲终人散,合上最后一页,也会有一股强烈的、统摄性的气息从纸页中涌动出来,《笑傲江湖》整体上透着一种悟的格调,《天龙八部》意蕴更丰富,而调子和气息是悲的。
  这个夏天重温了十三季大侦探波洛探案记,是人生乐事一桩。手边放着小说,屏幕里人物角色似曾相识,谜面若淡墨依稀,最妙的是,谜底已彻底忘记,快乐竟可重来。这快乐不含杂质,探案故事总能让人在写作上有所领悟,但观看时无目的性,领悟也是不期然之奖赏。阿加莎的推理小说读了几十部,最喜欢的还是《破镜谋杀案》。叫人难忘的,不是罪犯手法的巧妙,不是谜底揭开一刻的震撼,而是弥漫全篇诡异又悲凉的气息,这气息,由一首诗的反复回旋来孕育和生成。聚会的某瞬间,庄园女主人脸上露出奇特神情,目击者很受震动,却无法用语言描述这神情。女主人像猛然间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随即,她对面的客人喝下一杯酒,死去了。大概只有丁尼生的诗歌《夏洛特女郎》略可形容她的神情:网飞出窗外,朝远处飘去/镜子开始四分五裂……
  小说是认知、情感、生命经验、写作方法和艺术感觉的结晶体,是一套审美体系的生成物,小说叙述是综合性工程,最终效果的实现非偶然所得,由艺术手段混溶而成,也体现着作家各方面的能力。对小说的构思,不光是情节意义上的,要考虑的,还有故事的气息和氛围,是幽暗还是明亮,是童话感还是现实感,基础调子是温煦还是寒冷的。根据需要,引入合适的元素,反复强化。文字间气息氤氲,令读者不知不觉沉浸迷醉,带给读者故事层面之上更加回味深长的享受。
  □蔡东(选自《小说落在世间之二三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