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读与写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勤奋的“小镇做题家”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6月20日
版次:
12
| 民间语文 |
近年,“小镇做题家”一词引爆网络,专门用来指出身于小地方,因埋头苦读、熟稔应试技巧而考入大城市一流高校的学生。“小镇做题家”因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在与出身大城市的同学竞争时,难以发挥自身勤学苦练的优势,故而用“小镇做题家”来自我调侃。例如:
(1)“985废物”或“小镇做题家”,成为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自嘲的标签。(《东莞日报》2020年9月14日)
“小镇做题家”最初只是一些高学历失意青年用来自嘲的称呼。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小镇做题家”一词含义引申,用法改变,常用于挖苦寒门弟子只会考试做题,思维僵化,不懂变通,情商不高,疯狂加班导致内卷,被附加上了浓重的“嘲讽”色彩。例如:
(2)嘲讽小镇做题家,另一种读书无用论?(标题,《南方都市报》2022年7月23日)
(3)我们可以看出“小镇做题家”这个词语,略带有嘲讽的意味,如果自己称自己为“小镇做题家”也罢了,用到别人身上显然是有些在贬低对方。(《每日商报》2022年7月19日)
“小镇做题家”背后所涉及的教育公平、阶层流动、就业困难等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深思。“小镇”的学子们奋力刷题,掌握考试技巧,只为通过高考这一公平的选拔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好的发展平台,这种努力和付出是值得被尊重与敬佩的。因此,“小镇做题家”由最初的自嘲到嘲讽他人,再到肯定他人,最终带上了对起点不高却拼命努力、为自己争取机会的青年学子的赞赏色彩。例如:
(4)可爱的“小镇做题家”——每一段努力的过程都是值得被尊重的,没有天生完美的人生,只有努力才能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每日商报》2022年7月19日)
出身于一线大城市的始终是少数,一流高校中大部分学生还是来自普通地方的普通家庭。因此,“小镇做题家”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很多90后甚至95后读书人的共鸣,他们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确认、强化自己的“做题家”身份,分享奋斗的人生经历,在释放蓄积的压抑焦虑情绪中抱团取暖,“小镇做题家”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词。
“镇”是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居住地区,“小镇”是规模小的镇子,用来指落后偏僻的地方。在“小镇做题家”中,“小镇”泛指相对于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而言的其他地方,“小镇”词义扩大,由“落后偏僻的地方”扩大到“相对于一线大城市的其他地方”。例如:
(5)在“小镇做题家”这个词组里,“小镇”并非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具体小镇,而是相对于大城市而言的小地方。(《济南时报》2022年7月26日)
“小镇做题家”中的类词缀“家”本来用于指某一领域有造诣的人,如“音乐家”指从事音乐工作并有一定造诣的人,“文学家”指从事文学工作并有一定造诣的人。
政治领域有“野心家、阴谋家”的说法,但仅限于特殊领域,是领域语言现象。
类后缀“家”在一些特殊语境中也用来调侃某些人,例如鲁迅在《阿Q正传》中把未庄那些将头发盘起来、革命党和守旧派两边都不得罪的村民称为“盘辫家”,但这只是偶发现象,不是常态语言现象。
“小镇做题家”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词语,如果能够以惯用语身份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那么类后缀“家”就会出现新的变化,由专门表示在某一领域有造诣的人而扩大到表示擅长做某事的人。
□刘明奇
上一篇:
雾般弥漫的气息
下一篇:
在一个地铁车站
上一篇:
雾般弥漫的气息
下一篇:
在一个地铁车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