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摩天大楼养石斑鱼 武汉探索“海鲜陆养”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8月01日版次:10
  “淡水池养的是铜鱼,海水池养的是石斑鱼……”在武汉市武昌徐东商圈里的数创大厦26楼,“90后”技术员刘帅抓起一把鱼食,轻轻撒入蓝色水池,水面瞬间沸腾,百余条鱼儿跳跃不止。
  建在“云端”的这两个鱼池,正是武汉中科瑞华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生态”)的循环水养殖池。离地近百米的闹市写字楼内,这座智慧化的水产养殖工厂坐落其中,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空中渔场”。
成功模拟海水环境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个鱼池的直径约有两米,水深接近一米。鱼池背后排列着几个大小各异的蓝色“大罐子”,大屏上两套系统的运行状态可实时监控,指标数据一目了然。
  “这些蓝色容器分别是微滤机、蛋白分离器、生物床等设备,也是养殖池的水循环系统。”科研人员刘帅说,通过物理过滤、生物过滤以及紫外线杀菌等步骤,整个养殖系统中的水能够实现每小时循环并净化一次,对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达95%以上。水质一旦超标或者发生停电,仪器便会自动报警。
  据了解,以往在内陆环境下精准模拟海水的生态环境,企业需要从沿海地区购买海盐卤水,成本高昂、效率低下。从前年开始,“中科生态”的研究人员破解了这一难题,通过超膜过滤的纯净水,加上杀菌浓缩海盐等,成功将内陆淡水转化为与海水成分高度一致的环境,开始了高楼里的“海鲜陆养”实验。
1立方水体产鱼70公斤
  “‘海鲜陆养’对供电质量要求很高,日常的巡视和检查必须特别细致,尤其是铺设的线路绝对不能存在漏电隐患。”国网武汉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余乐说,针对这类用电需求高的企业,国网武汉供电公司专门成立了30个服务专班,进行高频次的巡视运维,杜绝因用电问题带来的风险。
  中科生态总裁杨琳介绍,通过在“空中鱼场”一年的实验,1立方水体鱼类产量达到70公斤以上,对比传统水塘的产能,提升了一二十倍。规模化量产后,也实现了批次产出规格一致。
  “节水、节地的一系列绿色发展实践,不仅破解了‘海鲜陆养’难题,更让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成为可能。”杨琳说,采用这样的“海鲜陆养”,与传统空运相比,海鲜无需经过长途运输和暂养环节,新鲜度和口感得到保障,成本降低近30%。新鲜活鱼直送餐桌,全过程不超过2小时。
□熊琦 邓楠
分享: